全国政协6日下午举行记者会,全国政协委员厉以宁、李毅中、陈锡文、林毅夫、杨凯生、常振明、贾康围绕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网记者:请问林毅夫委员,您曾经预测过中国经济还能以8%的速度增长20年,我们注意到今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下调经济增速目标到7%左右。请问您对中国经济未来的预期是否有所调整?在传统优势消退的情况下,中国新的动力有哪些?目前发展如何?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非常感谢你的发问,让我不仅有机会阐释你问的问题,也可以重新澄清在媒体报纸上对我观点的误解。第一,我对中国增长的预期有没有调整。第二,在新常态下,旧的比较优势丧失了,还没有新的增长动力。对第一个问题,我没有调整。我认为中国还有20年左右8%增长的潜力。但这里我讲的是“潜力”,不是说中国会有20年8%的增长。“潜力”和实际增长是有差距的。包括你问的问题是假定我认为有20年8%的增长,这跟我的原意是有差距的。
林毅夫:我认为中国还有20年8%的增长潜力是根据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是什么,当然经济增长是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而它的基础是技术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升级。发达国家是这样,发展中国家也是这样。我们知道,发达国家的技术、产业多在世界最前沿,所以它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都必须自己发明,要发明成本非常高、风险非常大。从过去一百多年的经验来看,发达国家靠这个机制,平均每年增长就在2%—3%之间。发展中国家当然也是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但是世界前沿之内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是所谓的后发优势。如果发展中国家懂得利用这个后发优势,它的经济增长速度有可能比发达国家高两倍、三倍,就像我们改革开放以后,连续30多年,平均每年9.7%的增长,靠的这个机制。
林毅夫:现在经过30多年,这个后发优势还有多大?我想最主要的判断标准就是我们和发达国家的产业技术差距还有多大。衡量产业和技术最好的方式是看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因为人均收入水平代表的是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平均的劳动生产率水平,而平均劳动生产率水平所蕴含的优势,我能看到最新可以比较的数字是2008年。2008年时,我们平均每个人按照购买力计算的人均平均收入水平是美国的21%,相当于日本1951年和美国的差距水平,新加坡1967年和美国的差距水平,相当于我们台湾1975年、韩国1977年和美国的差距水平,这些东亚经济体利用同样的后发优势,在同样的水平之下实现了20年8%到9%的增长。
林毅夫:如果能实现20年8%—9%的增长,那就代表从2008年,我们有20年8%增长的潜力,他们实现的就代表有可能,所以是我们的潜力。当然这个潜力的发挥决定外部因素,决定内部因素,这几年因为国际还没有从2008年的危机当中复苏,我们的出口增长慢了很多,三架马车有一驾跑慢了。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增长速度就会低于8%。(根据网络文字直播整理)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