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台湾:阿里巴巴遭罚12万 并被要求半年内退出市场来源:上海东方高清
中新网3月10日电 最近阿里巴巴集团成为台媒焦点。台经济部门认为,阿里巴巴2008年以新加坡公司在台申请设立分公司,涉嫌“隐瞒”陆资身份,处以罚金并要求其撤资。香港《大公报》10日文章称,此消息一出,岛内舆论哗然。台方仍不脱把经济议题当作政治议题的“冷战思维”,害怕“陆资买下台湾”。这是对陆资的偏见和误解。望当局放宽心态。
文章摘编如下:
有网民调侃道“为什么查了七年才知道阿里巴巴是陆资?”难道台当局因为《一千零一夜》而误以为阿里巴巴是阿拉伯企业?有国民党“立法委员”质疑,阿里巴巴也包括台资,执行副总裁蔡崇信就是台湾人,也拥有董事提名权,那阿里巴巴是否也应算是台资?
台方于2009年6月起才开放陆资赴台,换言之,阿里巴巴2008年申请赴台开设业务时无从以陆资身份登记,而且据阿里巴巴的数据:最大股东是日本的软件银行占32.4%,第二大股东是美国雅虎占16.3%;经营团队是马云和蔡崇信,马云占股8.8%,蔡崇信占股3.6%。
因此,阿里巴巴认为,公司资金来源多元,而“陆资”在公司投权占比、大陆董事人数无非最大多数,不应被视为“陆资”公司。而且根据岛内相关规定,凡是被大陆持有超过30%股权或出资总额的第三地公司,被视为陆资,但阿里巴巴指出,公司仅有16.28%为“陆资”股东,陆资占股并未超过三成。
然而,台湾经济部门却认为,持投超过五成的大股东软银和雅虎应允支持阿里巴巴提出的董事人选,因而认定创办人马云对阿里巴巴具有实质控制力,符合岛内对陆资的定义。看来,台当局鉴别陆资,不仅看持股多少,更看实质控制力。台湾经济部门也曾承认,台湾对陆资定义目前是全世界最严。
台湾虽于6年前开放陆资入岛,但却是抱着“欲拒还迎”的奇怪心态:一方面希望实力雄厚的陆资可给岛内经济注入活水,但另一方面又出于地方保护主义,对陆资设限,尤其去年发生反服贸事件后,对陆资的限制越发严格。
例如,把审查陆资上升至台湾安全层级,实行严格把关;以前只须有22万营运资金便可设立办事处,但现在须在大陆营运3年、最低资本额达600万才可申请设办事处;以往陆干申请赴台只需5天,但现在要1个月。在收紧陆资限制的趋势下,经济部门对阿里巴巴下逐客令也就不奇怪了。
台方紧盯陆资,却对外资另眼相看。台湾对外资开放的航空、货运承揽等,却禁止陆资涉足;台湾允许外资拥有港埠设施控股权,但陆资持股却有49.9%的限制。这6年来入岛陆资只有11.8亿美元,与台资投资大陆上千亿美元相比,可谓天渊之别。
“带着镣铐跳舞”是陆资赴台成效不彰的主要原因。关键是台方仍不脱把经济议题当作政治议题的“冷战思维”,害怕“陆资买下台湾”。这是对陆资的偏见和误解。陆资入岛看中的是台湾的商机,赔本的生意是没人做的。岛内现有30万中小企业在阿里巴巴平台注册,倘若阿里巴巴撤资,会对岛内中小企业造成不小的冲击。台方还应放宽心态。(朱穗怡)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