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驻首尔记者彭茜3月10日报道 1972年,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在中国政府的邀请下用22天时间走访了北京、上海、南京、苏州等地,拍摄了纪录片《中国》。40多年过后,韩国KBS电视台在今年1月推出新年特别企划纪录片《超级中国》。如果说安东尼奥尼的《中国》展现了中国“灰头土脸”的过去,那么KBS的《超级中国》则描绘了中国光鲜亮丽的今天。
韩国几大电视台都曾拍摄过有关中国的纪录片,而《超级中国》与以往纪录片最大的不同在于第一次全面展现了当代中国的风貌,该片从人口、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软实力等角度对中国做了全方位介绍。该片的热播,从多层面反映了中国崛起在邻国产生的影响力,值得深入解读。
在“全球化语境下”看中国
“华丽的中国时代正在展开。经济: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13亿人口创造出的强大力量;军事外交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影响力;土地蕴含的潜力与能量;软实力:飞速迈向文化大国;共产党:中国式领导的强力指导……”正如其开篇词所述,《超级中国》对中国的展示是全景式的。
第一集主题为“13亿的力量”,主要分析中国如何利用人口红利从“世界工厂”发展为“世界市场”;第二集主题为“钱的力量”,从经济角度介绍中国的海外投资、收购等情况。第三集为“中国治世”,指出中国军费扩张背后与美国的竞争,分析了“中国霸权”时代到来的可能性;第四集讲述了“大陆的力量”,讲述中国大陆丰富多样的资源如何推动中国发展;第五集是“软实力”,讲述中国通过建立孔子学院、推动电影业进军好莱坞等强化文化战略;第六集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第七集是“中国之路”,综合介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由于前三集播出后反响强烈,制作团队又增加了第八集,邀请多位中国问题专家对中韩关系的未来和韩国如何应对等做了探讨。
这部纪录片最大的亮点在于做到了“全球化语境下”对中国的深度解读。在《超级中国》的制作过程中,每位制片人带队负责两集左右内容的拍摄。制作团队于2014年3月开始策划,在年底完成拍摄及后期制作,走访了美国、阿根廷、斯里兰卡、肯尼亚等五大洲的20多个国家,提供从海外看中国的不同视角。
首部开篇从阿根廷的农场讲起,让观众以为是不是错开了其他视频。摄制组还远赴希腊拍摄欧债危机,深入赞比亚矿区展现中国收购海外矿山……片子选用的专家库也颇为国际化,涉及海外多国及中国两岸三地的专家。除此之外,摄制组还在各国做了大量的街头采访,提供了政府官员、商人、民众的多样视角,再辅以大量的数据、图表和动态图示,让人感觉整个团队是以一种写论文般的严谨在制作片子。如果不是因为片中的韩国配音和字幕,很难看出这是一部由韩国制作团队完成的纪录片。这种模糊了国别的制作手段也让纪录片更易走向国际市场。
八集体量的纪录片在KBS的制作历史上尚属首次,该片播出之后收视率也创下历史纪录,最高收视率一度超过了10%,而一般纪录片在韩国的收视率仅为5%左右。
韩国民众渴望了解中国
一部介绍中国的纪录片能在韩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反映了韩国民众对了解中国的渴望。有韩国观众认为,这么大规模介绍中国现实的纪录片颇为难得,是了解中国的“百科辞典”;还有人认为随着中国国力越来越强,中韩经济关系日益紧密,这部片子可以帮助韩国人更好地思考该如何把握机会;也有不少韩国观众表示看完这部片子有了“危机感”。当然,也不乏批评者称该片在为中国唱赞歌。
全片确实暗含着韩国对中国成长的隐忧。如中国房地产商在韩国济州岛的大规模开发,中国日益增长的军费开支、南海问题、香港占中等敏感话题都在片中有所展现,纪录片中的一些专家言论犀利地指出了日益强大的中国带来的挑战。
韩国KBS企划制作局制片人,也是《超级中国》三位制片人之一的朴晋范说,现在韩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呈两极化:一类是认为中国国力强,将来是超级大国,会给韩国带来威胁;还有一类韩国人看不起中国,觉得中国是贫穷的共产主义国家。节目组希望改变这些片面看法,引导韩国人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的崛起。
他说:“现在韩国社会对中国越来越关心,收视率高就证明了韩国观众对中国的关注度。推出这部片子可以说比较适时。”
他表示,团队的创作初衷是提供一个“深度了解中国的框架”,“以前介绍中国的书和节目也很多,但并不全面。所以我们希望做一个综合性的纪录片,帮助韩国观众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在”。
韩国“知华派”厚积薄发
统观全片,无论是专家库还是拍摄地和案例的选择,制作团队围绕每一个主题去做的采访都可谓抓到了点子上。如探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时,摄制组把视角对准了村官。关于军事外交的部分,摄制组甚至可以深入三沙永兴岛和湛江军港采访,拍摄到了国内媒体也鲜有曝光的画面。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韩国“知华派”对中国的深入了解。这种了解并非一夕而就,而是经过了长期的积累。
对于这一点,从该片制作团队的身份背景就可以略知一二。制片人朴晋范曾在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拿到硕士学位。他此前担任KBS驻北京记者多年,去过除西藏外的所有中国省、区及直辖市。
韩国有很多这样的 “知华派”“中国通”,他们大多有多年在中国学习或工作的经历,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每天早上都要阅读中国主流媒体的报道,每年都会去中国采购大批中国研究书籍,甚至还会用中文在中国的期刊上发表论文。他们也定期组织一些公众活动,向大众普及有关中国的知识。如成均馆大学成均中国研究所每月都会在首尔市中心举办中国政治、外交、经济的讲座,面向普通民众开放;韩国《中央日报》也经常邀请中国专家举办论坛。
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除了笔者提到的知识阶层的“知华派”,韩国民众对中国的了解非常有限。韩国大众媒体不乏对中国的各种批评,真正去过中国的韩国人也是少数,学校教育也有失偏颇。尽管韩国民众想了解中国的愿望很强烈,但韩国一些华语电视频道播放的电视剧,多是重播多年的古装戏。与中国观众收看的多是反映韩国最新流行趋势和社会现状的现代韩剧不同,韩国电视台缺乏对现代中国的展示。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