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资料图
|
人物简介
张立勇 1955年生,山东人。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二级大法官。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编者按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省以下司法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司法机关去地方化去行政化、人权司法保障等司法改革内容逐渐全面推进。今年两会期间,南都记者采访了正在试点司法改革的多名省高院院长,还采访了多名专家和最高法、最高检工作人员,试图展示司法实践者的探索和法学理论界的建议,以期使司法向深水区改革时更加顺利。其中河南高院院长张立勇表示需要反思为什么产生冤错案;上海高院院长崔亚东坦言去年上海法官辞职比前年多一倍;浙江高院院长齐奇说,法官对付不当干预可以理直气壮了……
在司法体制改革上,河南高院一直多有探索和创新。比如,推行裁判文书上网、错案责任追究终身制、推动“去犯罪标签化”,推动减刑假释改革等。
2010年,赵作海案轰动全国。为此,每年5月9日,河南省高院将赵作海案得以纠正的这一天,作为“错案警示日”。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高院院长张立勇近日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直到现在,仍在反思冤假错案发生的原因,致力于防范和纠正冤假错案。推动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促使侦查、审查起诉活动始终围绕审判程序进行。
此外,河南高院也是全国最早开通微博的高级法院。新浪微博“豫法阳光”的粉丝数已突破500万。
为什么会出现赵作海案?
错案产生的主要原因究其根源,在于没有建立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
南都:这一轮司改的重点就是提出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突破。你如何看待这项改革的意义?
张立勇: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我听了之后非常振奋。
确立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确保侦查、审查起诉的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的检验。全面贯彻证据裁判规则,严格依法收集、固定、保存、审查、运用证据,完善证人、鉴定人出庭制度,保证庭审在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权、公正裁判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南都:2014年,全国纠正了多起冤假错案。为什么会出现赵作海案、念斌案、呼格吉勒图等冤假错案?我们如何才能建立有效防范冤假错案的机制?
张立勇:我们一直反思,为什么出现赵作海案,当然,也包括念斌案、呼格吉勒图案等。
错案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有罪推定思想尚未完全根除、无罪推定思想尚未真正树立;司法作风不正、工作马虎、责任心不强;追求不正确的政绩观,如破案率、批捕率等。究其根源,在于目前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设置不够科学合理,不够完善,没有建立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
推动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促使侦查和公诉始终围绕审判程序的要求进行,确保侦查和公诉的办案标准符合审判程序的法定定案标准,从源头上防止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案件或者违反法律程序的案件“带病”进入审判程序;二是坚持程序公正,高度重视庭审的裁判形成功能;三是人民法院切实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发挥审判对侦查、起诉的制约、引导作用。
无罪推定应写入刑诉法
对刑事被告人权益的保障,不仅在于“不穿囚衣”,清理无形的标签还有很多事要做
南都:今年,你在建议中提出,刑事诉讼法中,要明确规定无罪推定原则。为什么会提出这个建议?
张立勇:司法理念上,必须坚持疑罪从无、无罪推定。首先,在庭审上,必须渗透无罪推定原则,就是说刑事被告人进入法庭,在人民法院依法作出判决确定为有罪之前,任何人都应当被认定为无罪。
但是现在实际状况是,刑事被告人一开庭就被剃着光头,穿着囚衣,到庭以后戴着手铐脚镣,被贴上犯罪的标签,实质上已经把他作为有罪的人对待了,而且给社会公众一种明显的暗示,就是这个人“有罪”,这是有罪推定理念的体现,是不尊重被告人人权的表现,不符合我国宪法和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也不符合司法文明进步的要求。
南都:河南很早就提出了“去犯罪化标签“的改革。那么接下来,我们的改革会如何推进?
张立勇:2013年12月,河南高院通过《关于进一步规范刑事庭审活动保障被告人诉讼权利的试行意见》对去犯罪化标签有了明确规定。除对有可能判处死刑、无期徒刑等刑罚的被告人以及明显具有脱逃、行凶和自杀、自残等人身危险性的被告人,采取限制自由活动的束缚方式外,从被告人不穿囚服,不使用戒具,不设置囚笼,不剃光头,并且为被告人提供记录用纸笔等五方面去除对被告人的“犯罪化标签”。
2月26日,最高法院公布的《四五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禁止让刑事在押被告人或上诉人穿着识别服、马甲、囚服等具有监管机构标识的服装出庭受审”,这是强化和保障人权的巨大进步。
对刑事被告人权益的保障,不仅在于“不穿囚衣”,有形的囚服去了,清理无形的标签还有很多事要做。今后,我们河南法院将健全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等法律原则;强化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知情权、陈述权、辩护辩论权、申请权、申诉权的制度保障;完善律师执业权利保障机制,强化控辩对等诉讼理念,依法保障律师履行辩护代理职责。
减刑假释必须公开审理
该类案件由过去行政化审批模式,变为正规审判程序,保障案件办理的公正合法
南都:这次《四五纲要》明确提出减刑假释信息要公开。河南在这方面做了哪些探索?
张立勇:减刑假释工作是刑事诉讼的最后一个环节,它对实现刑事诉讼的整体功能和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事实上,一个刑事案件要经过公检法几部门严格的程序,投入了大量的司法资源,定案的程序非常复杂而且非常严密,但是减刑假释却过于简单,有的甚至仅凭几页纸的书面审查就将原审所定刑期予以改变。
这样做的弊端,一是暗箱操作,二是非常不严肃,三是审判职能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只有法院才能判决减刑或不减刑,假释或不假释。
针对这种情况,2012年10月,河南率先在全国成立第一个独立建制的减刑假释审判庭,减刑假释案件由过去行政化审批模式,变为正规审判程序,保障了案件办理的公正合法。
在河南,减刑假释要公开审理,庭审过程要公开,让申请减刑假释犯人的狱友来旁听,征求他们意见,让暗箱操作没有空间,效果非常好。去年,河南经过审判,不予减刑427人,不予假释174人。
欢迎网民点赞,但更重要是拍砖
网络的监督是更直接、更尖锐、更有力度、更不客气的监督
南都:你平时会关注网友言论吗?
张立勇:关注啊!我们法院有专门人员每天负责收集微博上、网站上的网友观点,我每天都要看。
南都:有的地方尝试贪腐案件审理网络直播,河南会不会借鉴这一做法?
张立勇:河南许多社会关注度高、有重大影响的案件,我们都进行了微博直播,比如胡万林案、林州摔婴案、郑州房妹案等,满足了社会公众对司法的了解和监督。下一步,我们将依法加大案件直播力度,特别是对贪腐案件的微博直播力度。
南都:你对网络的监督作用怎么看?
张立勇:任何权力都需要被监督,权力越大越需要监督,如果没有监督就很危险,可能很任性。
网络的监督是更直接、更尖锐、更有力度、更不客气的监督。人民法院一定要公正司法,无论哪一方面工作都要勇于接受网友监督,特别是存在问题、做得不好的地方,要在网民的监督下,采取措施积极纠正。如果你积极主动态度端正,错了就认账,网友也会非常理解。我今年春节给网民写信,欢迎网民点赞,但更重要是拍砖。
目前是法院系统改革关键时期
会有一些优秀法官走掉,这是改革的过程,每个法官要有这个承受力
南都:有人认为法官越来越不好当。有一些地方出现基层法官辞职潮。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张立勇:目前,河南法院法官流失现象还不是很严重,我个人认为,目前法院人员的流动性不强,一个单位,一个群体长期处于不流动状态,生命力就会衰退。所以我一直主张,法院要加强横向、纵向交流。只有交流常态,才能保持生机和活力。让优秀律师、法律学者,以及在立法、检察、执法等部门任职的专业法律人才进入法官队伍,可能对法官队伍产生鲶鱼效应。
目前的改革,是法院系统的关键时期。实现法官队伍的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实行员额制是必经的途径。这中间,会有一些优秀法官走掉,那些从法官变成法官助理的人积极性可能也会受到挫伤,这是改革的过程,每个法官特别是年轻法官要有这个承受力。
任何权力都需要被监督,权力越大越需要监督,如果没有监督就很危险,可能很任性。
—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高院院长张立勇
采写:南都记者 龙玉琴 实习生 白小豆
整合:陈实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