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军事 | 评论

足球迎春天 8000足记今安在:多数转投其他部门

来源:综合 作者:西安晚报
李响和米卢因足球成了好朋友
8000足记今安在?
8000足记今安在?
李响和米卢因足球成了好朋友
李响和米卢因足球成了好朋友
今天的环碧小墅早已没有了曾经的喧闹和繁华
今天的环碧小墅早已没有了曾经的喧闹和繁华
让孩子们对足球产生兴趣很重要 记者 王健 摄
让孩子们对足球产生兴趣很重要 记者 王健 摄

  从1994年的“甲A元年”以来,中国足球的周遭,一直有一群超级热情的参与者—他们不是足协官员,也不是球员和球迷,而是“8000足记”—这个数字在新闻行业里,如同集团军一般庞大。

  差不多20年已经过去,那些曾经为足球抛洒了最美好青春的“8000足记”,现在还在从事着与足球有关的事业吗?如果已经改行,他们为什么要改行?如果还在坚守 ,他们为什么要坚守?

  随着《足改方案》的推出,中国足球,仿佛再度听到了春天的脚步。如果能够彻底解开有关“8000足记”的这些问号,或许,你就已经读懂了中国足球。

  一次高潮后的沉寂

  抚今追昔,“8000足记”成为一个固定称谓之后,最高潮的一刻,发生在2002年7月。那时,一位叫李响的北大高才生幸运地随国家足球队采访,并与中国国家足球队以及主教练米卢结下了深厚友谊。同年7月《体坛周报》用重金从足球报挖走李响,在十强赛3个月期间,据说付给李响现金高达300万元人民币,创下了记者转会最高纪录!

  如今回头看,这个纪录不仅意味着有关中国足球的新闻大战已经白热化,还意味着:此前听善于打听职业球员身价的足球记者们讲,他们本身的价值也被整个社会认可。

  不过,那是“8000足记”在历史上几乎唯一一次的高潮,从那之后,足记这个行业随同中国足球,一起从波峰跌到了低谷。

  如果《足改方案》还能让人们产生更多的联想,那么其中一个,就是近十年来急剧减肥的“8000足记”队伍,有可能再次发展壮大。

  这是大势所趋。

  一次感怀后的冰凉

  为什么会有“8000足记”?足球在新闻尤其是体育新闻这个行业里重于泰山,为其他项目所不可企及。因此,当年几乎所有媒体,都把最多也最精锐的“战士”,送上了这条战线。

  当时圈内的一种共识—甲A早年,确认一个足球记者是否够得上“名记”的几个重要标志分别是:中场休息的时候能否被允许进入球队的休息室?主场比赛的时候能否坐上主队的大巴?跟着球队去客场采访的时候能否被报销往返机票?这基本属实,因为某记者90年代末刚入行时,第一次欲在赛后搭乘某队的大巴,就险些被球队工作人员拦下。

  说起“8000 足记”,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地名:昆明海埂。一位沈阳媒体同行曾经写过这样一段温情的文字—那是怎样一个激情燃烧的时代啊?每到联赛结束后,各报社的体育部领导就催促部下,“赶紧收拾行李去海埂,赶紧给基地打电话,赶紧在环碧小墅预订房间,晚去,新闻就被别人抢了先!”那时的足球记者去海埂采访如同过节。坐汽车来的,坐火车来的,乘飞机来的,入住环碧小墅,放下背包三件事:写稿、踢球、喝大酒!那时的环碧小墅,就像一个交际场,官员、记者、教练、球员间,有如哥们弟兄……那时的海埂有多热闹,80、90后的足球记者是无法想象的。到处都是人,故事有的是,爆炸新闻接二连三,在基地随随便便走一圈,发回单位的都是体育版的头条新闻。那时的足球记者有面子,落笔千言如卷席,有妙笔生花者写到环碧小墅的服务员打扮花哨,大姑娘们红着脸找记者评理,“你凭啥说咱们‘浓妆艳抹’?”

  众所周知,2002年国足杀入韩日世界杯之后,中国足球迅速进入“反赌扫黑”的季节,足球一度在国人心目中的形象一落千丈,“8000足记”这个团体,也不再是令人艳羡的一群。

  从李响当年惊人的转会身价激发的种种行业梦想,到冰冷的工资条,这也是足记们最令人感伤的一条心路历程。

  一位坚守者的心里话

  黄健翔们离开央视了,董路们由足球评论员转型为电视节目主持人,许勇们成为俱乐部老总之后,头也不回地潜入商界……这只是“8000足记”这个群体在金字塔尖的剧烈改变,事实上,在塔基处,更多的人选择了其他新闻部门,或者干脆改行。

  《足球报》的知名记者赵震是个例外,因为他至今仍在那家报馆笔耕。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问及坚守的缘由,赵震表示:“我当年就是因为喜欢足球记者这个职业,干脆辞了公务员。现在我仍然喜欢干这行,为什么要换?”至于自己职业生涯中最难忘的采访对象,赵震说:“那当然是原国足主教练霍顿,采访他的次数多了,大家性格也合得来,到现在几乎成了最好的朋友。说实话,霍顿对足球的理解非常深刻,我的很多足球知识,也是从他那本《霍顿讲战术》里学来的,真的要感谢他。”

  “8000足记”的行业自然有它独特的有趣之处,令人难以割舍。如今已转型成为作家的足记吴策力就是这样,在四川日报集团网媒公司就职,一提及工作现状,他总会这样自嘲或自傲—“我就让人们看看,一个曾经的体育记者有多难对付?”

  言及记者职业生涯里最难忘的事,他透露:“当年我还在地方媒体当体育记者,韩日世界杯时,和另一个同行偷偷看了国足同组对手哥斯达黎加的训练,结果发现他们的角球战术特别新颖,就写了很长的报道。结果,哥队对阵国足,第一个进球就是用那个角球战术,可惜啊,当年的足球报道太多了,我的现场直击被淹没在文字的汪洋大海里。我现在都还在设想:如果米卢和他的队员们注意到那个报道,那个进球的过程会不会发生根本的改变呢?”

  很多人已经离开,但是他们的内心仍在坚守。“8000足记”今安在?已经太难统计,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名气大小,无论水平高低,他们组成了中国足球不可复制的掌纹,是那个时代最美好或最难堪的记忆之一。 贾知若

  让足球成为

  制造快乐的玩具

  由于没有职业球队,陕西的足球后备力量培养是一块短板,到足球培训机构学习也就成为了青少年练习足球的一种普遍方式。目前西安市大小培训机构并不少,但真正做出成绩、做成气候的却不多。连日来,记者采访了多家足球培训机构,发现发展较好的足球培训机构都有一套先进的、成熟的发展思路,其中最核心的理念就是:普及推广足球运动,让孩子们享受到快乐。

  从选材到普及

  足球人的思路在变

  成立于2001年的张延足校是我省一家“老字号”足球培训机构,至今已有超过10万名孩子在该足校接受过训练,其中长期训练的孩子超过两万人。虽然名声在外,但在中国足球遭遇低谷的那几年,张延足校也是举步维艰。“这都是必然的,中国足球的大环境不行了,各个环节都会出现问题。”该校教练刘裕川告诉记者,足校一开始的思路是希望能尽可能多的培养专业顶尖人才,但这条路并没有走通。“一开始我们是想多为陕西和国家培养优秀的队员,但后来发现这条路行不通,最关键的问题是足球基础太差,根本谈不上去拔尖。”

  刘裕川教练告诉记者:“我们总在说中国有13亿人,却挑不出10来个优秀的运动员,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因为你首先要看有多少人在踢球。”在意识到这一点后,足校在2006年转变了思路,“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建立在雄厚的基础之上,培养国脚固然重要,但向更多的人普及足球这项运动更为重要,所以从那时开始,我们与学校进行合作,大力推进校园足球的发展。”目前,足校与雁塔区的8所学校都有足球方面的合作,由足校派专业教练指导中小学的校园足球。“有的学校想开展足球运动,但缺少专业教练,所以我们接触后可以说是一拍即合,像马腾空小学甚至外聘我们的教练,该校也将足球课列为基础课程。”

  从管理到培养

  足球发展的环境在变

  西安浪潮足球俱乐部有多项业务,包括产品、球场以及业余联赛等,青少年培养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但用俱乐部人士的话说,青少年培训也是最赔钱的一项业务。

  “老实说,以足球的名义来做点事应该是很神圣的,但现实情况却是,许多人见搞足球能发财,就一股脑的进入到这一领域,但也往往是这帮人,哪一天足球不受人待见了,他们跑得比谁都快。现在国家大力推广足球,我相信有很多人一定也是蠢蠢欲动。我开玩笑说,风来了人也疯了,都想方设法钻进来。”对于许多人跟风投机的行为,这家俱乐部有关人士也是忧心忡忡。在该人士看来,足球要想发展就不能功利,必须踏踏实实做事。“我们都是跟孩子打交道的,你好意思跟孩子总提钱吗?”

  在该人士看来,足球在人才培养方面首先要做的不是管理,而是一种习惯的培养。“在过去,一些足校往往会标榜军事化管理,动辄拳脚相见,这样教出来的孩子怎么可能会真正爱上足球,他们哪里能体会到踢球的快乐。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培养和推广足球,环境是最为重要的,我们希望做到的是,让大家感受到足球是阳光的、积极的,让孩子、家长都能体会到快乐,因为快乐也是会传染的。孩子们只有真正热爱足球了,才会一辈子离不开它。”

  足球能给孩子带来什么?很多人都有不同的答案,在浪潮俱乐部的经营者看来,让足球成为能给孩子带来快乐的玩具,就算是成功了。 记者闫斌 实习生魏辽

news.sohu.com false 综合 https://epaper.xiancn.com/xawb/html/2015-03/24/content_356971.htm report 5776 李响和米卢因足球成了好朋友今天的环碧小墅早已没有了曾经的喧闹和繁华让孩子们对足球产生兴趣很重要记者王健摄从1994年的“甲A元年”以来,中国足球的周遭,一直有一
(责任编辑:UN652) 原标题:8000足记今安在?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