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他们苦心经营的“童心家园”
河南商报记者 徐方方 孙李爽 实习生 张雅露/文 王春胜/图
忘了从何时起,冷月开始真正接纳贝贝,承认他的“慢生长”,努力呵护他,甚至为了贝贝,她成立了“童心家园”,专门接收“星星儿”。
至今,“童心家园”已走过5年的光阴,从两个孩子到20多个孩子,从没有老师到拥有近10名专业老师……冷月坚信,这片土壤终会助这群“星星儿”起飞。
一位母亲的做法
学校不收 我就自己建
冷月,是“童心家园”的创始人,是“星星儿”贝贝的母亲。
5年前,冷月夫妻二人与另一名“星星儿”家长冯燕创办“童心家园”。
2002年,与天底下所有母亲一样,冷月对腹中的胎儿“望子成龙”,直到贝贝两岁,希望化成了灰:贝贝被诊断为“自闭症”。“那种感受,真的就是煎熬。”
得知贝贝的情况后,冷月没有再工作,带贝贝去香港做治疗,尝试排毒疗法、干细胞移植,报课外辅导班,试了十几种方法,耗资百万元。
慢慢地,冷月说,她接触到更多“星星儿”家长,相互慰藉,开始接受现实。“任何生命都有价值。”每月支付一定费用,冷月将贝贝送至学前自闭康复机构。
同是“星星儿”家长的冯燕,也在为给她的孩子阿康找学校而发愁。“西三环外一家小学,我曾去找过,可是没有接收。”冯燕碰壁后,冷月也心灰意冷。
“学校不接收,我自己建。”这个想法,开始在冷月心里酝酿。
与冯燕商量后,两位母亲开始筹划建校事宜。最初,学校设在冷月家里,100多平方米的地方,只有贝贝和阿康,冯燕编写教材当老师,冷月做饭—这就是“童心家园”的雏形。
一个勇敢的行动
给他们一个慢飞的天堂
不少家长慕名而来,学生从最初的2人增至6人、16人,再到今天的21人。
起初冷月聘请普通幼儿园的老师来给孩子上课。关注“星星儿”的志愿者孟歌,是郑州师范学院特教专业毕业生,也主动来当老师。
2012年,“童心家园”有6名学生。狭小的空间无法满足孩子的需求,冷月曾看到,孩子们趴在窗户上往外看,那样子像“囚犯”。
她和丈夫商量,不能让自闭的孩子再生活在自闭的世界。此后,冷月走上为“童心家园”选址的路,只为给贝贝、给所有“星星儿”学生一个慢飞的天堂。
这条路,冷月走了一年。最终,冷月找到了金水区高教小区,恰巧有一家幼儿园转让,她花70万元将房子承接下来。在她看来,新址还算不错,有活动场地、教室和厨房。
后来,新址的一半分给了另一家幼儿园。目前,“童心家园”与这家幼儿园之间,用木板隔开,孩子们互不打扰,如两个世界。
一群人的苦苦坚守
他们在夹缝中求生
新址敲定了,然而,家落此处并非一帆风顺。冷月说,旁边幼儿园有家长听到这里的孩子发出尖叫声,担心伤害到自己的孩子,曾写信给教体局领导反映,要求他们搬走。
“差点被赶走。”冷月说,还好房子是她承接的,幼儿园园长也一直出面协调,最终决定将两边隔开。
可是,仍有家长不理解。“童心家园”李老师说,自闭症儿童小欢容易受到声音的影响,一次,他听到附近一小孩哭闹,像疯了一样捂着耳朵尖叫,并跑到那个孩子身边伸手做出打人状。那个孩子的爷爷看到,上前扇了小欢两个耳光。
李老师和冷月觉得,那段时间,“童心家园”是在“夹缝中求生”。
除了这些,资金也让投资“童心家园”的冷月和丈夫头疼。“我们对贫困户减免,有条件的家庭每月交1500元。”“童心家园”资金完全透明。在其印发的简报上,公布了2014年1月至7月的收支一览表。唯一的资金来源即学费收入16万余元,支出包括工资、每月8800元的房租、水电卫生费以及其他,近33万元。“缺口都由冷月和丈夫补上。”
一份关于未来的希望
这里的孩子正学着生存
这些孩子,一辈子都是“童心宝贝”,需要陪伴与扶持。而父母一天天老去,他们该何去何从?
至今,“童心家园”走过5年的历程,冷月和每一位老师都看到了希望,至少在这里,已有孩子正学着生存。
为给恢复较好的患儿提供就业岗位,让他们体验社会生活,冯燕说,“童心家园”辟出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房间开设了“童心超市”。超市里干净整洁,货架、商品、收银台一应俱全。
冯燕告诉河南商报记者,这20多个孩子,最小的8岁,最大的14岁,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已经可以识别钱币,每天整理货品,且十分负责。
这份希望让冷月和丈夫以及每位老师愿意守着这片圣土,庇护“慢飞天使”。而未来的路,他们也需要每位有爱的人同行。
(应采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名为化名)
明日看点
像“童心家园”这样的“自闭症”机构在郑州有多少?这群“星星儿”真的只能“躲”在特殊学校?他们的求学路到底在何方?请继续关注《河南商报》关于“星星儿”的报道。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