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13年8月上海获批自由贸易试验区后,中国正兴起一股建设自贸区的热潮。
2015年3月24日,广东、天津、福建自贸区方案正式获批,成为第二批试点地区。今年上半年,中韩自贸区有望正式启动,这是中国首次与发达国家尝试建立自贸区,也是中国迄今为止签署的涉及国别贸易额最大、领域范围最全的自贸协定。此外,还有青岛、大连、西安、重庆等多地也在积极申报当中。
自贸区最基本的功能是准许外国商品豁免关税、自由进出,本质上是在营造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国际化的贸易市场。尽管中国政府尚未明确提出,但部分人已认识到,密集组建多个自贸区,客观上起到了助推中国从“世界加工厂”向“世界第一大市场”转型的作用。
一直以来,中国“世界加工厂”地位很大程度上是由廉价劳动力、土地以及税收减免政策来支撑的。可是,近年来中国劳动力成本以每年15%到20%增长速度攀升,部分地区一年中工业用地价格上涨甚至超过50%,外资企业税收减免的超国民待遇也被叫停。中国作为“世界加工厂”的优势逐渐丧失,韩国企业正以每年减少500家的速度“撤离”昔日的投资热土山东。
而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上升也让中国迎来了新的机会。2014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已达到了7000美元,在部分大城市这一数字已接近2万美元。钱多了,消费能力就会提升,中国消费者形成了全球最庞大的跨国购物群体。瑞士信贷集团预计,到2020年中国在全球消费总额中的占比将从2009年的5.2%增长到23.1%,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
土地价格升高,也让中国政府有着充足的动力推动城镇化改革,由此释放出巨大的市场需求,向“世界大市场”转型。外国企业和产品则会由此大量深入中国腹地,这必然要求中国建立一个高度开放、自由、有序的市场。毕竟,名副其实的“世界大市场”不能是单个国家关起门来一味刺激内需。
目前,中国政府一方面急需简政放权,一方面尽快培育开放、透明、一致的市场秩序和法律体系。因为自贸区的建立要求市场开放、政策透明、经济要素自由流通,大大加速这一转型进程。
事实上,欧共体12国正是在1993年成立欧洲联盟,免除关税、破除非关税壁垒,实现商品、资金、人员、服务的自由流通,才使其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大市场”。有趣的是,中国已有4个地方自贸区获得国务院批准,进入到开放的新阶段。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时代,国民收入与消费都处于快速增长期,与彼时的欧盟极为相似。
中国借自贸区实现转型“世界大市场”的同时,也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制衡对手。中日韩一直在亚洲上演现实版的“三国演义”,早在2003年,三国就达成了构建自贸区的构想,但因政治等诸多因素迟迟没有实质性谈判。
2010年以来,美国在军事上实施重返亚太战略,经济上着力推动《跨太平洋经贸协定(TPP)》,全面介入亚太区域经济整合,日本率先响应、决定加入TPP谈判。在亚洲经济平衡被打破后,中韩两国先行启动了自贸区谈判。
对于此时的韩国,也面临着两难的抉择。一方面,出于维护韩美两国关系的考虑,也担心日本在TPP影响下抢夺其在全球的市场资源,韩国在2013年表示将加入TPP谈判。另一方面,中国毕竟是韩国最大贸易国,韩国希望能从中国经济增长中分得更多蛋糕,便积极与中国签署自贸协定。
当下,中美在亚洲的暗中较劲胜负未分。中韩先行建立自贸区,也让日本意识到有可能丧失家门口的“大市场”,于是,中日韩三方FTA谈判,终于时隔多年后艰难启动了。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