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外交学者》杂志网站4月14日文章,原题:保护本国公民,中国会走出多远?
缅甸称中国介入果敢地区的冲突,中方对此予以明确否认。尽管如此,北京暗中支持的说法可能给观察人士提出一个更大问题:涉及保护本国公民时,中国真会遵守尊重主权和不干涉原则吗?
发生“伊斯兰国”处决一名约旦飞行员的恶性事件后,中国许多人想知道,若中国公民陷入类似险境,政府会怎么办。如果领导层必须在公民的安全与政治和战略利益之间做选择,北京的决策将如何进行?
果敢冲突是个启示性例子:随着难民涌入,显然中国早已制订了周密计划发放援助物资并管控安全风险。华盛顿尼克松中心的德鲁·汤普森称,中方的反应显示出“决心保护领土完整和地区安全利益,可从中一窥今后中国会如何应对类似突发事件。”
此类应急计划暴露了当前围绕“韬光养晦”箴言是否仍适用于中国的内部辩论,也预示当核心利益受到威胁时北京不会犹豫不决。那么,中国公民属于“核心利益”吗?中国又有什么应急计划应对别处的危机呢?随着民族主义上升,以及技术令政府对民众负起更多的责任,利益的平衡可能开始转变。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的莱尔·戈德斯坦说,“中国民众要求本国公民在国外得到政府更有力的保护,这已很常见。
中国军舰4月初从也门撤离了来自10个国家的200多人及约500名中国公民,“在正确的时间抵达正确的地点”。这种例子并不多见。它有助于了解解放军如何筹划并执行救援,但观察人士无法从中看出领导层在面临冲突利益必须做出选择或当地政府不同意干预时会如何决策。因为此次行动,中国得到也门政府批准,其军舰可以轻易“亮旗”,北京在当地也无其他重大利益,因而不存在利益权衡或干预弊端问题。
遗憾的是,对中国今后会如何应对此类情况,没有简单答案。目前,北京还不必非得在经济和政治利益与本国公民安全之间做选择。但随着在地区和国际政治中充当更大角色,它将来面对这种选择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作者本杰明·舒克,乔恒译)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