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4月23日报道 媒称,中国正在经历一场由政府主导的彻底转型,从一个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转变成一个现代城市居民为主的社会。其目标是在未来10年,把70%的人口—即9亿人—整合到城市地区。
据美国《纽约时报》4月22日报道,总部设在巴黎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4月18日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探究了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面临的种种挑战,以及改变依赖出口、廉价劳动力和土地且不计环境代价的发展模式,转向更加依赖生产力增长和国内消费的必要性。
报告发现,中国特大城市的数量是官方数据的两倍。特大城市的定义是超过1000万人口的城市。以下是这份报告的一些要点:
特大城市增多
报道说,中国政府的统计中只有六个超过1000万人口的城市,原因是它剔除了外来务工人员和郊区人口。OECD将狭义上的行政范围以外的都市地区人口也纳入调查中,称中国目前有15个特大城市。
规模大
报道说,经济自由化推动了城市化。1980年,只有19%的中国人口居住在城市。根据政府的预测,这个数字在2020年可能达到60%。来自农村地区或其他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员在中国城市人口中的比例已经达到一半左右。报告援引政府的数据称,全国的城市中大约有2.74亿的外来人口。在中国南方的广东省,三分之一的居民来自中国其他省份。
年轻男性
报道称,2012年,将近60%的中国流动人口是16到40岁的男性。与印度和巴西的流动人口相比,他们受教育程度更高:五分之四的中国流动人口至少完成了初中教育。2010年,中国90%的建筑工人和80%煤矿工人都有流动背景。
该报告称,中国的城市官员缺乏与周边地区合作的动力。因此,报告称,“30多年来,地区竞争一直是改革的主要特征”。
报告指出,“城市间的竞争造成了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部分重复建设由高增长率承担了,但还有一些被认为是浪费。”
投入本地需求的地方财政不足
报道称,从1994年开始的全国税务制度改革,使财政制度更加集中化,流向北京中央政府的收入日渐增加。中央政府常常是根据当地的户籍登记,即户口数据为社会服务拨款,但这些数据并未算入在城市生活却没有城镇户口的外来人口。现金短缺的市级政府,更缺乏为外来人口提供医疗保健或教育等社会服务的动力。
报告称,为了支付这些费用,各市变得过度依赖出售土地使用权和贷款。
收入差距
报道称,过去30年,中国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拉大。从政府数据来看,1978年开始进行经济自由化时,中国城镇家庭的收入是农村家庭收入的2.5倍。到2012年,城镇居民的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3.1倍。尽管农民工在城市里的挣的钱比留在乡下的人多,但他们享受不到很多社会福利及住房补贴项目,这些通常是留给有城镇户口的居民的。
缺乏市民参与
报道说,“市民没有参与讨论城镇规划的正式渠道,也没有提供服务质量反馈的途径”,报告称。“在涉及新开发项目的决策中,主导力量可能是开发商和地方官员,他们谁都不会长期留在某个城市,不用承受那些决策的后果。”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