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雷嘉)邀请407名居住在北京13个区县的志愿者,向他们发放清华自行研发的便携式PM2.5检测盒,由志愿者上传了累计11万个小时、在各种条件下的室内PM2.5数据,然后统计分析出调研报告。昨天,清华大学发布了去年冬季用这种方式得出的首个室内PM2.5污染大数据调研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室内污染状况研究的空白。
室内PM2.5浓度通常是室外的2/3
调研结果显示,采样时间段内,北京室内平均PM2.5浓度为每立方米82.6微克,属于轻度污染,并且在1/3的时间内,室内空气处于“污染” 等级(大于每立方米75微克)。
研究发现,在总体平均意义上,室内PM2.5浓度与同期室外浓度存在0.67的比例关系,即室内是室外的三分之二,这体现了建筑物对人体的防护效应。同时,随着室外污染程度的提高,室内外浓度比值呈现下降趋势。
17层以上室内PM2.5等级最优
调研报告显示,在同等外部条件下,办公环境的室内等级略优于居住环境;楼层17层以上室内等级最优,距离主干道大于500米的建筑略优于小于500米。志愿者的采样点按楼层分为1至8层、9至16层、17层以上三类。对比可以看出,17层以上在几乎所有室外PM2.5浓度区间中都表现出室内浓度的最低值。
而对于另外两类楼层高度,在室外PM2.5浓度在每立方米200微克以内时,1至8层室内浓度值较高;在室外浓度为每立方米200至400微克时,9至16层室内浓度值较高。统计可以看出,楼层越高,室内外空气质量的比值越低,而且随着楼层的升高,建筑对室内空气质量的保护作用也逐渐提高。
烹饪、吸烟短期影响室内环境
调研还发现,除了室外空气质量,人的行为也是影响室内空气质量的关键因素。空气净化器、中央空调对室内空气净化起到明显作用;开窗通风的作用则因室外情况而异;另外,烹饪、吸烟、打扫和其他增尘行为也会对室内PM2.5浓度引起明显波动。
此外,志愿者的吸烟、烹饪、打扫等行为也会引起室内PM2.5浓度的短期峰值。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