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军事 | 评论

民间气象预报遭遇封口令 非法预报天气最高罚5万

来源:现代快报

  除气象台外,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发布天气预报

  5月1日起将要实施的《气象预报发布与传播管理办法》规定,除气象台外,其他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向社会发布气象预报,非法发布气象预报可给予警告,并处5万元以下罚款。传播虚假气象预报,或擅自更改气象预报内容和结论,引起社会不良反应或造成一定影响的,由有关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3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今年将迎来史上首个最热年”、“最高30.5度!明天降温6度、局部有阵雨”……今后,在网上随意发布这样的气象信息,或将面临罚款。5月1日起,《气象预报发布与传播管理办法》(简称“办法”)将正式实施。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办法”规定除气象台外,其他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向社会发布气象预报,违者最高罚5万。对此,有人认为,这有利于遏制“气象谣言”,有的则认为,民间版的气象预报更及时实用。还有网友问,“官方播报不准确,是否可以索赔?”

  实习生 陈雅 蔡梦莹

  现代快报记者 赵书伶 鹿伟

  调查

  民间版、官方版气象信息有时会“打架”

  每天早上起床或出门前,打开手机APP或刷微博看一下今天的天气如何,该穿什么样的衣服,这是不少人,尤其是年轻人的一大习惯。陈女士就是其中一位。陈女士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她用的是“墨迹天气”软件,上面会有一个小女孩,她根据当天的温度会搭配穿不同的衣服,“我每次都会点一下,看看她穿的什么衣服来作参考,顺便看下雾霾情况。”为何不看气象台发布的天气预报,她坦言,气象台的天气预报有时不太准,“有的时候说下雨,带了伞,结果第二天却是晴天”。

  “如果手机APP不能用了,是不是只能看官方的气象信息?那前提是,气象台的预测要靠谱些。”陈女士还向记者打听,南京气象台有没有手机APP,能不能像现在流行的APP一样每天定点推送信息。

  “我父母这辈人喜欢每天看报纸、看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而我基本就是靠微博、微信。”周先生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他觉得民间版的气象预报相对靠谱些,比如一些“气象达人”发布的信息,或者免费的手机APP软件,能随时推送,还有温馨提示。

  “其实,现在气象预报还挺乱的。”周先生说,比如有的时候民间版、官方版气象信息会“打架”,一开始都不知道该信哪个版本的,“如果官方预报准确,谁会相信民间预报的?这项规定反而显得气象部门底气不足。”

  “旧瓶装新酒”,气象法中早有规定

  “彩云天气”CEO袁行远在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个规定有点‘旧瓶装新酒’,气象法中早就有规定了。虽然我们用的是官方的数据,但在商业社会中,谁预报得准,就用谁的,才是市场规则。”

  现代快报记者注意到,2000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第四章第22条中,就有类似的规定,“国家对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按照职责向社会发布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

  影响

  气象信息来源是气象局,有官方授权

  手机APP公司回应:

  气象信息来源是气象局,有官方授权

  尽管有上述规定,但并没影响越来越多的手机APP开始涉足预报天气,近年来涌现了不天气预报APP,例如“天气通”、“360天气”以及“彩云天气”等,有的APP用户还可以上传即时的气象照片。现代快报记者采访了解到,不少免费的天气软件都自称,气象信息来源是气象局,并表示有官方授权。

  业内人士告诉现代快报记者,现在的手机软件公司都没有气象站,数据基本都是引用权威气象部门的数据。“这类数据都是公开的,很多公司做的无非是搜集、汇总、罗列、排版、美化而已,当然,前提要准确、及时。”

  那么,这样的预报算不算违规?办法并没明确,气象部门暂时也没有明确的说法。

  吐槽

  封杀了一个

  搭讪的开场白

  不少人喜欢在微博、微信上晒图聊天气,看到这一规定,大家纷纷开始“吐槽”。“以后要是在朋友圈喊:起风啦,下雨收衣服啦!就得罚5万?”有网友不解地问。同样,有网友表示,“以后都不敢聊天了,随口说句‘今天天气不错啊’,被人录下来一举报可就是5万啊。”

  “封杀了一个跟陌生人聊天的开场白。”有网友遗憾地说。“晚上要下雨,这算预测么?”有网友疑问,办法其实没有说清楚哪些算是非法发布气象信息。

  不少网友看到规定就想到了“雨神”萧敬腾。“@萧敬腾 注意行程保密。以后,你再提前泄露行程,有可能导致自己或他人最高人民币五万元的经济损失。”有网友第一时间提醒萧敬腾。

  官方播报不准确

  是否可以索赔?

  一些政府部门的官方微博喜欢每天发早安微博,几乎永恒的主题就是关于天气的,有的是转发当地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信息,有的则是根据天气预报改编的气象信息,读起来比较好玩、有趣。

  “没有一丝丝防备,也没有一丝顾虑,30度就这样出现在上海的空气里……”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上海发布”昨天下午就发了这样一条微博。不少网友见状纷纷@“上海发布”,并温馨提示,“以后发气象信息,小心罚款哟”,还有网友留言表示,“转发微博会不会被罚款?”此外,一些网友开始替气象部门“操心”,“气象局预测错了,是不是也要罚五万?!”“官方播报不准确,是否可以索赔呢?”

  专家看法

  一定程度上能遏制“气象谣言”

  “未来一个月只有一场雨,可是要下30天”、“今年将迎来史上首个最热年”、“750年一遇酸雨致癌,今天至28日别淋雨”……细心市民会发现,这些消息经常出现在朋友圈等社交网络,并被广泛转载和传播,但其真实性有多高呢?

  “其实,这些就属于气象谣言。”气象专家表示,有些气象爱好者,因为长期关注天气以及气候变化,可能自己会得出一定规律或者心得,可以在私下里进行交流,但是,不能作为天气预报在公共媒体上进行传播,“没有经过实践证明,就不能凭着个人的经验发布相关的天气或者气象预告。”

  这名专家表示,办法的出台,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部分人随意发布天气预报的现象。

  他还认为,气象院校作为科研机构,原则上也没有权利对外发布天气预报信息。“真正有权利发布天气预报的,还应该是官方的气象机构,因为气象机构发布的信息都是专家经过多重会商,有着专业的知识积累以及对当地气候经验的积累,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好消息

  南京气象台年内推天气APP

  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有的天气APP都与气象台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合作,大部分天气信息还是来自气象局的官方预报,少数信息,比如语言等,会经过APP人员的编辑。针对规定出台后的影响,省气象台相关人士表示,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天气预报准确性和科普性的传播,同时,之前“民间”部分天气预报APP或公众号的火爆也给官方的气象预报机构带来反思。他表示,今后,相关微博、微信等平台除了发布专业的天气预报数据以外,也会加上一些更倾向于口语化的表述,“比如风的级数会用体感以及带来的现象描述,让大家读起来更形象,更有利于判断。”

  据了解,目前,在推送天气预报信息方面,南京市气象台已经推出了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电话查询、多媒体终端、社区服务站等方式,可谓是“多管齐下”。针对目前部分市民反映的天气预报内容专业术语过多、看不懂的问题,南京市气象台台长姜有山表示,接下来,他们计划在年内推出一个气象APP,“打算做得更全面、更细致一点,部分内容,比如生活气象,也会倾向于口语化,尽量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目前,这个APP已经进入前期调研阶段。

news.sohu.com false 现代快报 https://kb.dsqq.cn/html/2015-04/29/content_396168.htm report 3945 除气象台外,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发布天气预报5月1日起将要实施的《气象预报发布与传播管理办法》规定,除气象台外,其他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向社会发布气象预报
(责任编辑:un657)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