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军事 | 评论

全国昆曲从业人员仅800人 老艺术家被称为大熊猫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江苏省戏剧学校日前发布2015年招生公告,招收昆曲表演专业学生40名,主要面向小学应届毕业生。和上一次江苏戏校昆曲招生的1998年,相隔17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省戏校为江苏省昆剧院定向委培了三届学生,每届相隔约20年。有专家表示,因为戏曲市场回温,人才断档,昆曲招生周期有望缩短至7年。

  “目前,全国昆曲从业人员仅有‘800壮士’”

  江苏昆剧院院长李鸿良向记者介绍,本次招考的孩子,是省昆剧院定向委托培养的,所有被录取的学生,培养经费将由江苏省财政专项经费支持,学生须与江苏演艺集团昆剧院签订培养就业协议书,要承诺毕业后服务一定年限。

  目前,全国昆曲从业人员仅800人左右,号称“800壮士”,70岁左右的昆曲表演艺术家群体被称为“国宝大熊猫”。

  在昆曲发源地江苏,1960年,第一代艺术家石小梅和她的同学们入校;18年后的1978年,第二代艺术家李鸿良及同学们入校;20年后,1998年、1999年,第三代昆曲专业学生入校,他们便是如今在年轻人中极具号召力的施夏明、单雯等人。

  谈到此次招生提前,江苏省演艺集团常务副总经理柯军说,近年来,戏曲市场回温,观众多了,演出量很大,演员不够用,需要接班人。同时,国有文化集团需要人才储备,再不招生,昆曲人才就要断档了。

  “这些年,看戏的观众年轻了”

  石小梅回忆她1960年的入学:“入学一切费用国家全包,大家都出自多子女家庭,选中就等于吃上国家饭了。”

  昆曲伉俪柯军、龚隐雷回忆他们1978年的入学:“一旦考上,十一二岁就成了公家人,每月生活营养费27块5毛,外加36斤口粮。”龚隐雷每学期攒下学校发的四五斤白糖,用黄纸袋子包着,学期结束带回家,父母特别高兴。

  江苏昆曲的第三代大多是1998年入学,当年,还在读小学六年级的施夏明,被前来招募的昆曲“星探”一眼相中,但是家里不让去,觉得唱戏没前途。第二年,施夏明已经考入苏州市一中,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胡锦芳又追到这里,做尽工作,把施夏明补录进江苏戏校昆曲科。

  不一样的入学机缘,不一样的毕业环境。“1985年,我们61个懵懂小儿,来到江苏省昆剧院报到,等待大家的却是没戏演。为了生计我‘出走’过几年,有了点钱,但却没有价值感,我的价值还是在昆曲舞台。”李鸿良说。

  时光流转到21世纪。施夏明和他的同学们还没毕业,就有一台大戏《1699桃花扇》等待着他们,一班平均年龄才18岁的少男少女一举成名,“我们的机遇确实比老师们好很多”。

  “缩短昆曲人才培养周期是大势所趋!演出多,市场环境好,演员快不够用了。”李鸿良说。

  李鸿良去年一年演出了693场,远远超出一些昆剧团的演出量。

  石小梅从江苏昆剧院退休后依然演出不断。她的粉丝为她做了工作室,打造了“春风上巳天”演出品牌,场场爆满。“这些年的观众群发生变化,年轻化了”,这是石小梅的体会。

  “我经常光顾兰苑、紫金、江南等剧场欣赏昆曲。”在山西出生、长大的杨隽在南京工作7年了。“2009、2010年,我工作前两年,经常拿着学生证去买学生票,只要30块钱,当时票不紧张。后来,票就开始紧张了,不提前买就买不到票。”

  江苏省戏剧学校原校长何华平,对戏曲是否真正回暖持谨慎态度。他说,昆曲作为一种“雅”艺术,受到了特定群体的关注和喜爱,但戏曲能否真正“回暖”,关键在民众,当人们把欣赏戏曲作为一种生活常态时,才是真正回暖。

  《新华日报》5月6日11版

  记者 梅剑飞 王晓映

news.sohu.com false 人民网-人民日报 https://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5-05/07/nw.D110000renmrb_20150507_6-12.htm report 1812 江苏省戏剧学校日前发布2015年招生公告,招收昆曲表演专业学生40名,主要面向小学应届毕业生。和上一次江苏戏校昆曲招生的1998年,相隔17年。新中国成立以来,
(责任编辑:un659)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