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重仓创业板的各路投资人来说,这个周末过得肯定不平静。
两则传言的搅动力量实在不能小觑。
传言
多家渠道获悉,证监会基金部对基金违反契约超配创业板的基金将进行调查,对超过总体配置创业板的基金组合将进行窗口指导。
传言发酵
【彭博社:证监会建议数家机构投资者调低对创业板的投资仓位】9日讯,证监会近日向数家机构投资者口头提示,注意控制创业板投资风险。其表示,证监会此举目的之一是防止散户投资者被误导,盲目追高创业板。
两则消息在朋友圈、微博、微信号里广为相传,一时间,令普通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都无法淡定,可又无从求证。
普通投资者关心的问题是,创业板股票会否迎来大幅震荡,而机构投资者关心的是,监管层直接干预基金交易和仓位的行为,将直接抹杀中国资本市场多年来的市场化成果,动摇国内机构投资者的信心,更不用说国外长期投资基金进入中国的信心了。
记者随即启动调查。
调查结果非常明确:
接受采访的20余家规模排名靠前的基金公司均称未收到来自监管层的交易指令,并认为,在当前的政治和经济大环境下,监管层不可能对基金配置进行直接干预。换言这,直接干预市场主体交易和仓位的行为明显不符合常识。
如上干预说法,更像是花心思炮制的恐慌谣言。
为什么会出现这类谣言?有两种靠谱的说法。
最为可能的一种情形是,个别基金公司的内部要求被扩大理解到监管层面。
据了解,深圳一家大型基金负责人曾建议,旗下基金经理不要买入市盈率超过1000倍的创业板个股,而由于该高管此前的监管从业背景,由此传闻成证监会的要求,并形成最后的传言版本。
也有基金经理认为,出现这样的传言,可能是个别基金经理向外媒夸张描述了监管层的意图和行为。
比如某些基金经理连续拉升某只股票时,被监控系统监控到异常,监管层询问交易意图是可能的,但直接下指令给基金经理减仓和控制仓位的概率非常低,基本不可能。
对于监管层不可能进行直接仓位干预,业内人士有着更为清晰理性的认识。
创业板投资者关注的一种现象是,众多公募产品持有单只创业板股票流通股比例动辄达到30%以上,如全通教育和安硕信息等,极易造成公募基金重回坐庄时代的假象。 这似乎可能成为监管层窗口指导公募基金削减仓位的理由,但事实并非如此。
基金业内人士指出,实际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公募基金规模较大,而创业板公司流动股规模较小,同一家基金公司的多只产品,或者多家基金的不同产品,即使分别配置非常小比例的资产规模,也容易形成完全控盘的格局,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其实不少基金的规模都比较大,配的股票也很多,如果几个小伙伴同时看好某个小股票,随便配置1、2个点,即使亏损了也没太大关系,说不定就会有超额收益,因为基金规模大,1个点就可能进入这些小股票的十大股东名单,在老百姓看来是一大笔钱,但其实占基金比率并不高。”一位基金经理如是说,“3个点以上的股票基金经理可能还需要思考一下,1个点上股票有时就看基金经理心情了。”
由此,监管层认定公募基金联席坐庄的概率也比较低,从这个角度分析,通过强制减仓和控制仓位来抑制创业板行情的概率也不高。 可见,通过加强信息披露监管,加大创业板新股发行,或许是更好的监管选择。
有基金经理更是指出,一是绝大多数基金的契约一般不会对买入创业板股票的比例做具体规定,基金公司不会刻意区分主板与创业板;二是极少数基金在契约中如果对行业等有了明确限制,那么,基金公司会在系统与督察环节进行监督,基金的实际配置也不可能会明显违反契约,即理论上不存在多买入创业板股票的情形。
这里也来分析下更为合乎市场规律的监管举措。
如果监管层认为创业板存在泡沫,出于防止中小散户盲目跟风,保护中小散户利益的目的,警示市场的过度投机行为,监管层会如何实现?或者说机构投资者比较认同的监管方式是什么?
对此,机构人士的普遍观点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是个非常好的抓手。 近期,监管层已对大智慧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立案调查,这显然对大智慧、东方财富和同花顺等互联网金融概念股炒作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这也是被机构投资者普遍接受的监管方式。
来源:证券时报官方微信公共号券商中国 作者:李东亮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