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5月17日电据香港《明报》报道,香港青年协会联同城市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通过社工面谈与问卷,访问了118名边缘青年及218名在校学生,发现有暴力行为的边缘青年比起在校学生,自制能力较低、家庭冲突较多、对暴力与犯法的容忍度高、曾是暴力行为受害者的比例也较高。通过归纳上述原因,青协将研发出青少年暴力倾向评估工具,并推出分层辅导,希望能及早介入其暴力行为形成,帮助其改善行为。
青协推分层辅导及早介入
香港城市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教授崔永康表示,过去一年有47%受访问边青曾参与集体打斗,而学生组别仅9%。崔又说,问卷也调查了两组青年的家庭状况、自制能力、犯罪态度和过往被打经历,发现上述4个因素与暴力行为之间有明显相关性,例如调查显示,有17%边青曾是集体打架的受害者,在学生群组中仅为3%。
目睹或被打 学以暴易暴
崔永康指出,青少年的暴力行为通常是循环发生,亲眼目睹打斗或被打都会令他学习这种处理方式,若实施暴力后没得到有阻吓力的处罚,便会加强其暴力行为,最后愈演愈烈。
青年协会督导主任陈文浩表示,该会将根据研究结果研发评估工具,以评估青少年是使用暴力高危、中危或低危族,再安排分层辅导课,包括青少年辅导及家长辅导等,青少年辅导会教他们冲动管理、正确认识暴力及个人规划等,家长规划则包括改善沟通技巧等。
惩罚无阻吓性 愈趋暴力
20岁的阿伟曾一度只会用拳头来解决问题,小时候其母也经常上演“打仔英雄传”,来解决其学业与操行问题。中学时期的他性格冲动,如睡觉时被同学“整蛊”,他便会用拳头教训同学,因打完人最多见家长、记过,惩罚没有阻吓力,他更毫无顾忌,最严重曾打到同学入院。
踏入社会后,阿伟第一份工作是冷气维修,他指每日工作搬搬抬抬已十分疲累,没有多余精力与人冲突,专心工作令他改掉出手伤人的习惯。
与阿伟单打独斗不同,18岁的阿欣曾经常参与集体打斗,高峰期每周至少2、3次参与打架。阿欣的暴力起源于被打的经历,她12岁时曾被同屋邨的人勒索,拿不出钱便被打至鼻青脸肿,此后她与一班喜欢撩事斗非的朋友熟络,开始产生“你不打人,别人会来打你”的想法。
经常打架的日子持续了3、4年,其后阿欣在学校认识了几个有正向价值观的同学,时常劝诫她,在放假时约她一起做蛋糕等,她逐渐疏远损友后行为也大为改善。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