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邱晨辉)近来气温的忽冷忽热,让公众切身感受到了天气的“任性”。先是4月下旬,北方出现高温,一些地区日最高气温达33℃,后是5月上旬,气温断崖式急转为偏低,北京灵山等地甚至飘下了“5月雪”。在近日由中国气象局主办的“直击天气与科学家聊‘天’”活动上,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首席专家、正研级高工周兵提醒,这种“任性”背后是厄尔尼诺事件在作怪,面对频发的极端天气,须警惕其对我国各方面的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域海水温度异常偏暖现象。周兵说,当该海区海水表面温度持续3个月以上比常年同期偏高0.5摄氏度,可称为进入“厄尔尼诺状态”。若持续6个月以上,则确认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当前,中国的厄尔尼诺现象已经持续13个月,正式进入第二个“厄尔尼诺年”。
厄尔尼诺的威力不可小觑,发端于1997年4月的1997/1998年厄尔尼诺事件,就和长江流域1998年特大洪水有着密切联系。今年,随着厄尔尼诺事件的发酵,有专家认为,中国还可能会出现“南涝北旱”,长江中下游有可能发生洪涝。国家气象中心强天气预报中心预报科科长方翀说,5月18日到21日,整个江南到华南又会出现比较明显的降水和强对流天气过程,还是以降水天气为主,主要是暴雨到大暴雨。5月15日,中国气象局也启动重大气象灾害(暴雨)Ⅳ级应急响应命令。
不过,在中国气象局总体规划室前主任、北京减灾协会特聘专家阮水根看来,普通公众对厄尔尼诺事件的反应“略显不足”。他援引2014年北京进行的一项调查数据说,40%的公众根本不了解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含义,“要知道气象灾害占了所有自然灾害的70%,造成的损失也相当大,如2012年北京特大的暴雨洪涝灾害曾造成79人死亡。这是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
他还表示,中国的防灾减灾体系已比较完善,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比如在体制上应该逐步扁平化,减少中间层次,使指挥更加前移。阮水根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鼓励公众参加一些社区的学习,学习防灾减灾知识,学习自救、互救,模拟情景进行演练,参加基本常识的讲座、培训班等。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