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军事 | 评论

瓦窑堡旧址与民居比邻 周围商店林立

来源:华商报
昨日,华商报“陕西抗战遗迹寻访”队伍来到子长县的瓦窑堡革命遗址,华商记者和带队专家及两位志愿者一同参观了瓦窑堡会议旧址,并和老馆长王志厚、遗迹周边的群众栾彦中老人座谈。
闹市中的瓦窑堡旧址与民居比邻
闹市中的瓦窑堡旧址与民居比邻

  昨日,华商报“陕西抗战遗迹寻访”队伍来到子长县的瓦窑堡革命遗址,华商记者和带队专家及两位志愿者一同参观了瓦窑堡会议旧址,并和老馆长王志厚、遗迹周边的群众栾彦中老人座谈。

  从1935年11月7日至1936年6月21日,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华苏维埃政府机关就设于瓦窑堡。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瓦窑堡下河滩田家院内召开会议,讨论军事问题。毛泽东在会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明确地阐述了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根据,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寻访心得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路中康老师:

  瓦窑堡,一个深藏在黄土高原褶皱里的古城,却在几十年前的一次风云际会中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结下了不解之缘,历史在“红都”瓦窑堡转折……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罗毅老师:

  瓦窑堡是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一座座革命历史建筑,一张张墙挂中国地图,无不表明中国共产党人身处西北,心系全国,志向高远,作风踏实。

  志愿者刘春萍:

  伟人的旧居依然在民居内,也许可给一些遗迹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一个新思路,故居不一定要隔离封闭,周围的民居也是对历史的点缀,当年伟人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是和群众比邻而居。

  下载华商头条加入后援团 有机会去中条山祭奠英烈

  今日寻访团将前往榆林市郊的晋陕绥边区司令部旧址。寻访期间,华商报将通过报纸、“华商头条”APP和华商网等多种方式报道寻访过程,并与市民互动,让更多的读者、网友重读历史、缅怀先烈。

  如果你了解陕西抗战史,对相关历史有所研究,请下载华商头条,加入“陕西抗战遗迹寻访后援团”,提出你感兴趣的问题,我们将在寻访中为你解答。当然,如果你对抗战史颇有研究,作为“后援团”的一员,也可以随时回答其他人提出的问题,发帖多的成员将有机会参与7月举行的赴中条山祭奠英烈活动。

  本次活动特别鸣谢“华山论剑西凤酒”全程冠名支持,陕西抗战遗迹寻访用车由陕西吉正双龙提供。

  史海寻遗

  镜头1 瓦窑堡旧址周围商店林立

  寻访团首先到达的是瓦窑堡革命旧址,位于子长县城中山街中盛店院内。与我们想象的不同,这座赫赫有名建筑的门隐藏在闹市中,周围商店林立,门口还有菜摊。进门后首先看到的是毛泽东中年时期的塑像。

  遗址后侧是毛泽东旧居,院子宽敞明亮,映入眼帘的是装有木门窗的四孔砖窑,毛泽东1935年12月13日-1936年1月26日居住在这里,左起第一孔窑是他的办公室兼寝室,右边墙上挂着他和贺子珍的照片。左边墙上是手绘陕北根据地形势图,旁边是毛泽东的书桌,他在此起草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等文件。

  毛泽东旧居隔壁的会客室,墙上挂着一幅毛泽东见刘志丹的油画,毛泽东曾说:“我和刘志丹只见过一面。”这一面就是在这里见的。

  据介绍,这座旧址完全忠于原貌,目前每天来参观的游客近百人。

  镜头2 80年前瓦窑堡是市 张闻天在此娶刘英

  从中山街151号出来后,要去往张闻天办公室需穿过一条细巷。这条一米多宽,五十多米长的细巷两边住宅年久失修。纪念馆解说员景方怡说:“两侧民居已有八九十年历史,一直不曾重建,仍保持着战争年代前瓦窑堡的原貌。”穿过细巷,在几处民居交汇处,可以看到一个巨大的石磨。据介绍,这个石磨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现在还供周边居民碾磨粮食豆类。石磨背后的田家院,就是著名的瓦窑堡会议旧址和张闻天旧居。

  1935年11月7日,张闻天率中央机关进驻瓦窑堡后就住在这里,一处窑洞是办公室,旁边相通的窑洞是住房。一进门口,可以看到墙上贴着大喜字。张闻天迎娶刘英后这里成卧室。景方怡说:“张闻天和刘英的婚礼没有仪式,也未请客,只有在瓦窑堡的几个同志到窑洞里坐了坐,邓颖超曾回忆说,博古等说了几句祝福的话表示祝贺就结束了。”

  华商报记者在瓦窑堡会议旧址看到,这座院内五孔窑洞的门楣顶部各有一个字,从右到左依次为福禄寿祯祥,而每一个字下方的门头上,都对应着一句四字箴言,福为“光前裕后”、禄为“持盈保泰”、寿为“宁静致远”、祯为“笃礼崇义”、祥为“祥施福地”。王志厚介绍,在1935年时,瓦窑堡已是第一个县级市“瓦窑堡市”,当时聚集了南来北往的商人,贸易非常繁荣,也就产生了一些大的商户,现在的旧址曾经是大商户田家大院、李家大院,“这些院子不仅构造讲究,连门楣上的文字,都代表了当时的瓦窑堡人民所崇尚的文化。”

  镜头3 邓颖超曾向邻居借砂锅熬药

  周恩来旧居也是西北军委所在地,院子宽大整端,还可以看到周边民居的青砖窑洞,依然保持着当年的建筑风格。周恩来旧居旁的老院子已闲置多年,野草丛生,曾经是哪位地主的旧居,已无从考证。

  进入周恩来旧居的起居室,一幅周恩来邓颖超的合照映入眼帘。西北大学历史学院罗毅老师说,“这张照片静静地向每一个参观者诉说着,他们不是花前月下的恋人,而是志同道合的伴侣,他们的爱情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无愧为一对革命元老夫妻。”

  在周恩来旧居的斜对面,是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西北军委)旧址,与周恩来旧居实际上同处一院。周恩来当时担任西北军委副主席,这便是周恩来住处与西北军委办公地点相邻的原因。与周恩来旧居不同,西北军委旧址是一座用灰砖砌成的平房。走进室内,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中国地图,十分醒目。

  据当地居民回忆,由于邓颖超身染肺疾,在瓦窑堡时期,经常向周边邻居借砂锅熬药。西北大学历史学院路中康老师说:“当时长途跋涉,吃不饱穿不暖,不少红军女战士、女干部身体状况变差,很多到后来都终身不育。”

  镜头4 毛主席旧居内有防空洞

  从周恩来故居出来后,寻访团沿着小巷子来到毛泽东东征回师陕北的旧居。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旧居的院门和其他民居不同,最顶端是三角形的十字架,门楣上题了“堂构维新”四个大字,寓意继承祖先的遗业,要反对旧的,提倡新的。进入院内是一座五孔的砖窑,旧居内只有极其简单的家具陈设,内间有一个装有镜子放着双层铜盆的洗漱架子,双层铜盆的作用在于可以在中间放上木炭加热保温。

  此外,内间的特别之处在于在离炕不远处有当时的防空洞,掀开盖在上面的木板发现下面放着一把约1.5米高的木梯子,由于地下潮湿木头已开始腐朽。据老馆长介绍新中国成立后这里一度是手工合作社,防空洞被填了,后来又恢复了原状。

  目前,这座毛泽东旧居的最西边窑洞内还有村民居住。

  镜头5 十多个师团以上干部睡一个通铺

  昨日,寻访团的最后一站是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旧址。顺着瓦窑堡米粮山的山路而上,很快就到了闫家大院,也就是红大旧址。大院有五孔窑洞,分别是校长、教育长、校务部、教务部、党总支办公室。现在恢复陈列了三孔窑洞,右起第三孔校长室复原陈列了红大开学典礼场景,第四孔是校务部,第五孔陈设为学员宿舍,三孔窑洞反映红大当时工作、学习、生活情况。而在一进门的第一孔窑洞中,目前还居住着一户人家,据介绍,“居民入住也起着护院的作用。”

  导游的讲解将我们带回了红军大学开学典礼的现场:1936年6月1日上午,天气晴朗,米粮山关帝庙前红旗飘扬,歌声响亮,坡上坡下站满了人,红大开学典礼就在这里举行。

  “红大第一期第一科的学员都是师团级以上干部,他们十几个人住一个宿舍,睡土炕,打通铺,点油灯,地当纸,柴当笔。”西北大学历史学院老师路中康说:“当时物质生活虽然艰苦,但精神生活十分丰富,学习之余,打篮球,练单、双杠,唱歌,游戏,甚至还有学员组织起来打网球,可见红大学员是非常活跃的。”

  >>讲述历史

  半夜看到过毛泽东、周恩来的窑洞亮着灯

  现有的瓦窑堡旧址,是近几十年来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恢复而成,内部所用的一些家具陈列,也是居民捐赠的历史物件。瓦窑堡革命旧址均围绕着最核心的中山街,虽然已经过去了80年,周边住户依然和过去一样,比邻而居。

  今年77岁的栾彦中老人从1964年起,就在毛泽东东征后的旧居隔壁居住,到现在已有50多年。栾彦中老人说,以前曾听年纪大的老人们说过,“半夜邻居在院子里解手时,还看到过隔壁院子里居住的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的窑洞还亮着灯。”

  >>当地专家

  旧址周边50米内不能修建高楼

  今年79岁的王志厚,曾在1964年到1992年期间担任瓦窑堡革命旧址纪念馆的馆长。

  “从瓦窑堡开始,中共开始逐步走向胜利。”王志厚说,这和瓦窑堡当地民风富有反抗精神有关,自古瓦窑堡就是沙漠重镇,军事要地,而且民风剽悍,不畏强权,具备革命的群众基础。此前经常有推翻县长的事情,就表明的这里的人有正义的秉性。

  王志厚说,当时的瓦窑堡商贸往来繁荣,具备供养大量外来人口的能力,瓦窑堡因米粮丰厚,县内一座山叫米粮山。不少南方来的干部吃不惯陕北粗粮,对粗粮进行了改良,也造就了现在子长小吃的特点:粗粮细作,如子长煎饼,就有点类似南方的肠粉。

  “当时中央所有的办公机构都沿着最繁华的中山街而建立,方便群众办事,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所有的旧居都地处闹市和民居区。”王志厚说,为了保护现有的旧址,子长县规定在遗址周边50米内不得修建高楼。

  本版稿件由华商报记者 任娇 采写

news.sohu.com false 华商报 https://ehsb.hsw.cn/shtml/hsb/20150521/503145.shtml report 5201 昨日,华商报“陕西抗战遗迹寻访”队伍来到子长县的瓦窑堡革命遗址,华商记者和带队专家及两位志愿者一同参观了瓦窑堡会议旧址,并和老馆长王志厚、遗迹周边的群众栾彦中老
(责任编辑:UN652) 原标题:闹市中的瓦窑堡旧址与民居比邻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