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军事 | 评论

重庆大轰炸惨案幸存者:炸弹袭来姐姐扑我身上

来源:综合 作者:重庆晚报
大轰炸幸存者带着遇难父母的遗像前来参加纪念活动
大轰炸幸存者带着遇难父母的遗像前来参加纪念活动
大轰炸幸存者讲述那段历史
大轰炸幸存者讲述那段历史

  昨日上午10时15分,重庆大轰炸惨案死难同胞敬献花篮仪式在渝中区较场口“六·五”大隧道惨案遗址举行,来自全市各界人士代表以及幸存者、死难者家属代表,为死难同胞敬献花圈和鲜花,幸存者及死难者家属们讲述了当年的大轰炸。

  重庆晚报记者 吴娟 陶坤 史宗伟 实习生 许美延 摄影报道

  8岁姐姐舍身扑在她身上

  现年76岁的陈红英,一家人都是“六·五”大轰炸的亲历者,当年年仅6岁的哥哥因为窒息死在防空洞里。

  陈红英说,他们一家人本来住在南岸弹子石,靠爸爸做泥水匠为生。1941年6月5日那天,爸爸在较场口找了个修房子的活路,妈妈也来帮忙,把3个子女带在身边。

  “姐姐陈元芳当时8岁,哥哥陈元平6岁,我只有3岁。”陈红英说,空袭开始时,哥哥最先找到防空洞躲了进去,父母安置好哥哥后,出来找陈红英和姐姐,“这时就出了事,包括哥哥,很多人闷死在了里面。”陈红英说,如果当时一家人跑得再快一点,可能都会死在防空洞里。

  在日机轰炸下,较场口街头碎石横飞。“姐姐背着我跑,突然附近炸弹爆炸了,姐姐和我都摔在地上。”陈红英说,8岁的姐姐第一反应是扑在她身上,用身体把她盖住。陈红英没有受伤,姐姐的腰部被一块飞石击中,至今还有一块明显伤疤。

  陈红英回忆说,轰炸过后,到处都是死伤者,姐姐得不到医治,伤口感染,就用民间偏方医治。如今,姐姐陈元芳已经82岁了,身体很硬朗。

  看到防空洞母亲就紧张

  “我从小就听我妈摆大轰炸的故事。”在纪念活动现场,63岁的周定义看到了不少当年的邻居。如果不是因为下雨,95岁的母亲张仲珍也会来看一看。

  “我们家在这里,一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周定义说,过去他们家在较场口老衣服街2号。街上的老人大多经历过大轰炸,见证了隧道中的惨案。

  “大轰炸那几年,我妈随时都在准备着躲防空洞。”周定义说,有一次躲防空洞的时候人太多,母亲晕倒在里面,后来被救醒,从此落下了头晕的毛病,“这个后遗症既有生理上的,也有心理上的,现在她看到防空洞、听到警报都紧张。”

  战时重庆城区人口大疏散

  在中国档案学会档案文献编纂委员会委员、重庆市档案馆收集整理处处长唐润明看来,重庆“六·五”隧道惨案的发生并不是偶然。

  “虽然此前日机进行过多次轰炸,但是基本是在白天,这次是第一次在傍晚轰炸,这个时候人们都已经放松警惕。大量人口涌入战时陪都,人口剧增,防空洞的容量有限,不少人是因为踩踏致死。”唐润明透露。

  据统计,从1937年至1945年,重庆城区人口数量从47万人增加到126万人,激增3倍。在日军狂轰滥炸下,当时国民政府开始把城市中心的人口疏散到郊区甚至更远的乡下。

  三四月份重庆雾大、云多,能见度较低,日机轰炸不多,所以这个时期主要是劝离。五六月天气晴朗,利于日军轰炸,这两个月采取的是强制疏散。每一个部门、单位都有相应的疏散任务。

  “当时有一个妓女,已经被拉上船,准备疏散到长寿一带。还没开船,妓女突然纵身一跃投江自尽,还好抢救及时没有死,问她为什么要跳江,妓女说离开城市到农村去无法生存,她也是死,还不如现在一死了之。”唐润明说,疏散人口不是件容易的事,各部门下了许多文件,出台了很多办法。

  为了将市内的密集人群向近郊的南岸、江北等地疏散,政府将市内所有公私汽船、民船分配至各码头,专门用于疏散民众渡江。空袭报警发出,各船均应立即由原停靠点行至渡口,免费载客过江。

  大部分民众疏散出城后,没有谋生技能。“当时以重庆生活水平为标准,发给疏散灾民3个月生活费,规定成年人每日2角,儿童1角,或者不分大小每人每日1角5分,每月4元5角。”唐润明说。

news.sohu.com false 综合 https://www.cqwb.com.cn/cqwb/html/2015-06/06/content_445044.htm report 2396 大轰炸幸存者带着遇难父母的遗像前来参加纪念活动大轰炸幸存者讲述那段历史昨日上午10时15分,重庆大轰炸惨案死难同胞敬献花篮仪式在渝中区较场口“六·五”大隧道惨案
(责任编辑:UN625)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