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川县秋林镇,七十多年前,这个原本只有200多口居民的小村庄,因阎锡山部队的迁徙驻扎,成为抗日战争时期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旧址,也因此而繁盛一时,被称为“小太原”。
6月5日,陕西抗战遗迹寻访团第二条线路的最后一站,驱车从高速秋林口驶出后,行驶2公里,到达开放一年多的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纪念馆,当年的司令部旧址经过修缮和维护,依然保持着70多年前的原貌。
>>遗迹现状
曾改做学校、粮仓保存完好 砖石都是“旧物”
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秋林旧址,位于宜川县县城以东12公里处,距离黄河壶口瀑布30公里。2014年,秋林二战区司令长官部纪念馆成立。陈列馆主体是一排13孔中间连通的窑洞,这些建筑既有晋西民居风格,又有陕北窑洞的特色,而这就是当年抗日战争时期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八大处所在地。
在纪念馆内,陈列着当时的遗迹,包括文稿、照片、钱币以及各种生活用品等,它们被按时间顺序分成四个部分,囊括了抗战之前到抗战结束整整八年间的所有重大事件。
“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撤离后,这里变成了当地学校,1955年改为粮仓一直使用,所以保存完好,砖石都是七十多年前的。近年来开始对文物进行维修恢复,并在原址内进行了陈列布展。”据讲解员介绍,司令长官部是一座工字形的建筑,建于1938年,共由27孔窑洞组成,中间13孔,东西两头各7孔。在院内墙上可以看到一幅巨型的漫画,紧握的两个拳头是国民党和共产党一起打倒日本侵略者,标语“团结抗战到底”摘自阎锡山的日记“精诚团结,坚持进步,抗日到底”,表明了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坚持抗战的决心。
阎锡山西移宜川 将秋林建成“小太原”
据讲解员介绍,太原、忻口两次会战失败后,日军占领山西,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来到陕西前沿继续抗战。1938年3月,阎锡山到达宜川县桑柏村,同时在秋林镇修建了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后方基地,并把军队、行政、教育等系统都搬到了秋林镇,随行人员达两三万之多。
除训练军队、进行抗战外,阎锡山还在这里发展教育,把在山西创办的很多学校也迁到了宜川,如民族大学、山西省立学校等;开办工厂,有印钞厂、火柴厂、造纸厂、印刷厂等;还进行民生工程建设,办起战地医院,秋林镇繁盛一时,有了“小太原”之称。
山西省政府到达秋林后,驻扎在这里的机构也非常多,有应机处、财政厅等。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的这些机构,习惯上称为八大处,其实有十多处,像机要室、军务处等。
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在秋林和克难坡期间,财政困难。1941年后,在蒋介石进一步压缩对二战区供应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倡议双方“互通有无”,在这期间双方交换的物品有食盐和石油等,二战区为此还组建了许多运输队和驼队。
>>口述历史
阎锡山在秋林时常骑毛驴走山路
今年70岁的刘长青老人,是土生土长的秋林人,出生于1945年初,抗日战争胜利时,他还是嘤嘤啼哭的婴儿,但父母都亲眼见证了二战区司令部在秋林的故事,他从小也耳熟能详。
“原来村中没有路,阎锡山来后打通了三条道路,通往山西。还在秋林附近的山间打了300个窑洞,安顿搬迁到这里来的部队家属和省政府办公人员。”刘长青老人介绍,“秋林周边有山川,两条河流,距离山西近,宜守宜攻,宜退宜进。”
刘长青回忆,听父辈们说过,阎锡山到达后,将秋林镇改名为兴集镇,避“秋林”凋败之象,取“兴集”发达之寓意,此外阎锡山还将刘家沟改为龙吟沟,瓦贤沟改为虎啸沟。
“由于战马不适合走山路,阎锡山在秋林期间,出行基本靠骑小毛驴。”刘长青老人说,“当时阎锡山的堂妹阎慧卿在我家寄住,叫我的爷爷奶奶作干爸、干妈。有一次,阎慧卿生病了,阎锡山还来我家看过她。我奶奶还给阎慧卿拔过火罐。”
2015年,在刘长青的帮助下,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对抗战时期第二战区在秋林所遗留下的五个主要山洞和当年阎锡山在虎啸沟口的吃水井“四新泉”和防空洞进行了考察。
华商报记者 任娇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