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迪凡
由于中国经济持续放缓,部分欧洲在华企业正重新考虑其在华战略。
6月10日,中国欧盟商会在北京发布《中国欧盟商会商业信心调查2015》,其中指出,中国经济增长的持续放缓仍是欧洲在华企业未来首要商业挑战,由于对于未来增长和盈利能力的悲观预估,更多欧洲在华企业通过裁员等方式大幅缩减开支。
调查显示,工业企业对中国经济放缓最为敏感,其次是机械类、法律、汽车和汽车配件企业以及石化企业。与之形成比较的是医疗保健行业受到的影响最小。
不过,上述调查也显示,中国仍然是欧洲企业核心市场,正如中国希望推动其经济在价值链上的攀升,欧洲在华企业也在迎接“新常态”的到来。
欧洲在华企业适应“新常态”
根据上述报告,由于中国经济仍有上升空间,超过一半数量的欧洲企业仍然对未来的在华发展保持乐观,虽然较上一年相比,这一数字下降了10个百分点。
如果细致地比对各行业的营业额,结果则是喜忧参半。好消息是,其中可以明显看到欧洲消费品和消费服务类企业的持续走强:根据调查,营业额出现增长或显著增长的消费品和消费服务类欧洲产品比例有所增长,从61%同比增加10个百分点,达到71%。
然而,欧洲专业服务类企业的营业额却出现大幅减少,从2014年的58%滑落至2015年的48%。
在2014年营业额实现了增长的工业类企业同2013年相比,则保持稳定。
调查显示,约有1/4的欧洲企业对于未来的盈利能力持悲观态度。在其中从事工业产品和工业服务类产品的欧洲企业对于未来的增长和盈利前景最为悲观,对未来两年在华分公司增长和盈利的信心比例仅为13%和28%。
与此同时,从事专业服务类、消费品和消费服务类产品的欧洲企业对未来两年在华前景较为乐观,信心指数分别为65%和60%。
如果进一步观察特定领域,会发现汽车、专业服务和食品饮料领域的欧洲企业对未来增长前景所持态度最为乐观,其信心指数分别为77%、70%和67%。
在盈利前景方面,物流和配送行业在全体欧洲在华企业中,是对未来在华盈利的前景最为悲观的。
视野之外没有第二个中国
尽管一些欧洲在华企业的业绩有所下滑,对于未来在华增长和盈利的信心在不断消退,公司战略和未来决策受到重重挑战,但是中国仍是欧洲企业的关键市场。其中,61%的欧洲企业认为中国对其全球整体战略的重要性仍在递增,这一比例比上一年度高出2个百分点,不过这一比例仍低于2011年时79%的高位。
需要看到的是,不同行业针对中国作为当前投资目的地的重要性排名有较大区别:80%以上来自汽车、石化和酒店行业的企业将中国列为其首先或前三位投资目的地。
2014年,欧洲企业在华扩张计划出现大幅下滑。在2015年,欧洲企业在华业务呈现两极分化趋势:其中可以明显看出,汽车行业仍旧渴望扩张,这一比例达到了84%,远远高于任何其他接受调查的行业。专业服务和医疗保健类企业则分别排在第二和第三位,将2015年扩展在华业务纳入了公司发展计划。
与之相反,机械、法律和运输物流、配送行业排在“本年度不计划扩大在华业务”前三位,比例分布是43%、38%和38%。
因而,调查显示,相较于2014年的24%,当前有39%的欧洲企业正计划削减成本,而其中大多数正在计划裁员。
除此之外,该报告并提出,创新将是推动中国经济价值链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不过,超过三分之二有研发业务的欧洲企业并未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而已经设立研发中心的企业则倾向于将研发限于产品的本地化。如果能够避免企业受到如进口替代和技术转让等强制要求、通过改善执法和给予企业更好的知识产权保护,并且确保其生产力不会受到互联网接入限制的影响,欧洲企业将会更有信心、更好地贡献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欧盟商会此次报告的调查对象为1474家欧洲在华企业,其中541家企业完成本次调查,应答率为37%。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