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志愿填报成为家长越来越关注的问题。江苏南京市民张丹妮称女儿想学纺织,原本计划报考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但在江苏高校名单中却找不到这所学校。
记者日前在调查中发现,近年来,大学“更名之风”愈演愈烈,不少学校打出“提升教学质量”等旗号。但事实上,很多学校更名只是“换汤不换药”的“面子工程”,不仅让考生和家长填报志愿时无所适从,其追求“高大上”和急功近利的思维也不利于大学精神凝聚。
高校更名成为跟风乱象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和‘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是一个学校吗?有什么特色专业?”山西一位考生家长找到记者,说校名让他摸不着头脑。原来,这两所学校分别由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更名而来,原本两所优势专业风马牛不相及的学校,更名后仅一字之差,给考生及家长带来困惑。记者就此致电江苏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对方不以为意:“学校都会在新校名后附上原校名啊!”
记者打开这两所学校的官网,果不其然,大号字体的新校名后,都有个括号,赫然标注着原校名。南通科技职业学院一位姓陈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去年学校对口单招提前录取批次投放200个名额还招不满,更名后今年投放1000个名额仍供不应求,他强调更名只是招生人数上涨的原因之一,学校内涵发展才最关键。当记者再次追问那为何要更名时,他说:“高职院校把‘农业’等校名改为涵盖范围更广的‘科技’‘理工’是大趋势,其他省这种情况也很普遍。”
近6年来,我国共有472所大学更名,占高校总数的23%。高校林立的江苏近两年也有16所高校更名或升格,今年江苏又有多所高校为更名“摩拳擦掌”,经教育部审核后砍掉一部分,但仍有5所学校筹备更名。高校更名不外乎三种情况:一是名号从县市地名到“江苏”“华东”“中国”,地方院校不再“偏居一隅”。二是从学校到学院再到大学,高校层次不断升级。三是用“科技”“理工”等热门词取代“农业”“纺织”等,“综合性”越来越强。
更名潮背后的“追名逐利”
那么,高校频频更名的背后,究竟有怎样的利益诉求?
东南大学高等教育专家仲伟俊认为,高校更名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主要有两个层面原因:一是社会上普遍认为大学比学院强,学院比学校强,这造成高校逐渐形成“重面子轻里子”的氛围;二是更名不仅能给高校在吸引生源等方面带来利益,还能让部分弱势高校对外交流更有“底气”。
南京晓庄学院教授袁宗金认为,“更名热”背后是大学行政化在作祟。“学校更名升格后,领导的官位和待遇也会随之上升,例如处级升副厅级,副厅级转正厅级,这种官僚主义无疑与大学精神背道而驰。”一位教育行政部门不愿透露姓名的领导说,校名更改之后校牌、公章、标牌等都要更改,造成大量人力财力浪费,也为觊觎教育经费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江苏不少高校与当地政府将更名升格作为炫耀的资本。谈及去年南通两所高校被冠以“江苏”二字,该市教育局局长郭毅浩曾在公开报道中表示,更名升格标志其学科群建设处于全省一流水平。江苏省教育厅一位主管处长则非常肯定地称,江苏所有更名或升格的高校在内涵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均达预期发展目标。
由此可见,高校更名的背后有地方政府的支持与驱动。“归根到底,是政绩工程在作怪。”袁宗金说,各地级市都希望当地大学级别越高越好,名字越响亮越好,因为高校一旦成为地方品牌,不仅有助于引进、留住人才,更能为主政者的政绩考量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高等教育应有形,更应有神
记者梳理发现,2013年5月至2015年4月,全国215所高校获教育部批准更名,占到具有高招资格高校总数的近10%。其中升格更名的占80多所,其他大部分是嫌弃原来的校名太小太窄,追求“高大上”而更名。
对此,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胡建华认为,更名升格的多是历史不悠久的高职院校,由于人才培养规模质量的提升、师资队伍的发展等因素,达到标准的院校更名升格能够拓展发展空间,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
但在仲伟俊看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如果争相更名升级,会导致人才培养结构的失衡。“不仅会丢失历史积淀的办学经验,而且也会使人才培养定位与模式模糊不清,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既达不到本科院校的水准,技术技能也不如高职院校的学生。”仲伟俊建议,高校的层次类型不能盲目攀高,而要形成梯度,注重内涵,对接需求。
“高校办学质量与校名和级别没有必然关系。高校转型关键不是‘挂牌’,也不是‘更名升格’,而是办学思想、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在袁宗金看来,麻省理工学院等高校有着“学院”名号,却是培养诺贝尔奖得主最多的世界名校。袁宗金建议,公众要破除“以名取校”的思维定式,不简单以名字判断学校水平,同时高等教育应淡化高校等级化管理,重视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学校,让高校有形更有神。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