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军事 | 评论

童庆炳:想拉着莫言的手和习总书记一起照张相

来源:综合 作者:中国青年网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童庆炳教授。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炎良 摄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童庆炳教授。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炎良 摄


9月9日下午,童庆炳教授给北师大文学院文艺学研究所2014级新生做入学教育。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炎良 摄
  9月9日下午,童庆炳教授给北师大文学院文艺学研究所2014级新生做入学教育。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炎良 摄

  “很遗憾莫言没来,我本来想今天能够拉着莫言的手,跟习总书记一起照张相。”78岁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童庆炳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时说。

  昨天,也是第三十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赴北师大看望师生。童庆炳作为教师代表,与习近平面对面交流。从教50余载,童庆炳可谓桃李满天下,莫言、余华、刘震云、迟子建、毕淑敏……当今文坛响当当的人物,都是他的学生。

  童庆炳教授告诉记者,教师节前夕能在校园里见到习总书记,感到非常地激动。“习总书记提到要当好教师,特别引用了韩愈《师说》里面的语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他把‘传道’作为重点来谈,这一点我特别认同。”童庆炳说。

  “传道,你自己得有道,才能传给学生。只有自己有道,学生才能感到你的爱,才能感受到你的学问不是漂浮在池塘边的草,而是扎根于大地的千百年都摇不动的树。”童庆炳说。

  经历过知识分子地位的起伏,也见证了共和国世事的变迁……回忆起在三尺讲台上的五十余载,最令童庆炳骄傲和自豪的就是他的学生们,其中有很多已经名满天下。而最让童庆炳印象深刻的,非莫言莫属。

  据童庆炳回忆,1988年,中国作协的鲁迅文学院希望能给中国青年作家办一个能够拿硕士学位的作家研究生班,也在鲁迅文学院兼课的童庆炳得知消息后,向上打了报告,跑了几次教育部,最终拿到了批件,同意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中文系合作,举办一个可以获得学历的研究生班。

  “当时我录取学生没什么门槛要求,但只有一个条件,就是发表一篇作品,这篇作品经得起推敲就可以被录取。”童庆炳说。而在那时,已经《中国作家》杂志发表《透明的红萝卜》一举成名,随后又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引起文坛极大轰动的莫言走进了童庆炳的视野。

  “那个时候的莫言虽然在课堂上静静地在思考问题,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并不是很老实。”童庆炳回忆道,莫言有一次不请假,自己就回了山东高密老家去盖房子,而且一走就是一个月。“当时鲁迅研究院的院长周艾若知道了以后就要开除他,莫言听说了就紧张的不得了。后来他没办法,就来找我。我说莫言你不要紧张,开不开除不是由周艾若说了算,是由我们北师大说了算。因为北师大才是真正的办学单位。后来经过努力,这件事才得以化解。”

  “开除一个学生在一个学校里是一个很大的事儿,不是哪个人说要开除就能开除的。”童庆炳说。

  童庆炳说,莫言有时自己写的东西有些自己都弄不明白,那个时候上课我问他,你在小说《红高粱》中写道:“我爷爷在酒缸里撒了一泡尿,酒就变得二十八里香”,如何给读者理解这个细节?莫言答:酒缸里是高粱,尿撒下去以后会起化学变化,于是变成二十八里香。我就在课堂上帮助他分析作品,告诉他这种解释是一种纯化学的解释,这种解释是没有艺术说服力的。然后给他举一些例子,从写作的心理结构以及故事情节的时代背景让他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作品。

  在童庆炳的回忆文章中,他特别提到,最让自己感动的就是莫言,“莫言那时住在小西天,离学校很近,有时他到晚上就来看我,一起畅聊。”

  “我给莫言上课的时候,只是比现在的莫言大那么几岁,但是爱惜他的才华,喜欢他。”

  在9月9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与童庆炳教授亲切交谈的时候,童先生心中惦记着的仍然是自己倾尽一生、无限热爱的教育事业。当天下午,童庆炳先生又出现在了北师大文学院文艺学研究所2014级新生的开学第一课上。年逾古稀,他仍践行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教师天职。(文/张炎良)

news.sohu.com true 综合 https://news.sohu.com/20150615/n415036275.shtml report 2008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童庆炳教授。中国青年网记者张炎良摄9月9日下午,童庆炳教授给北师大文学院文艺学研究所2014级新生做入学教育。中国青年网记者张炎良摄“很遗憾莫
(责任编辑:UN654)

相关新闻

相关推荐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