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岁黄埔军校生回忆远征军作战
70年过去了,96岁的尤广才老人仍会不时感到腰间隐隐作痛。面对北京晨报记者,聊起当年远征缅甸时残酷惨烈的战斗情景,他会陡然拉起上衣,露出一道长长的疤痕,“看,这就是拼刺刀时被日本人刺的!”
生于1919年的尤广才本身就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在大时代动荡的洪流中,个人的尊严,家庭的幸福,乃至国家的命运都被撕扯得粉碎,只有意志最坚强的人才能够在困境中苦熬出来。对于那段九死一生的战争经历,他觉得如果要总结的话,就是四个字:抗战不悔。
【老兵经历】跪别慈母黄埔求学
尤广才1919年9月3日生于鲁南台儿庄,用他的话说,自己的一生正是社会发生暴风骤雨变化的时代。
尤广才不满4岁,父亲和祖父就同时去世。他还依稀记得家里同时停着两口棺材,全家都在哭。“父亲死了,撇下40岁的母亲、15岁的哥哥和不懂事的我。母亲为了我没有再嫁人,一个人靠缝补衣服做零活把我养大。”
尤广才说,1937年年底,他小学毕业后,因家中拮据,无力再升学,就在家乡峄县图书馆谋得练习生的工作。此时敌人已日益迫近,全城男女老少都越来越关心战局的发展。那时他的心里便有了定局,就是一定要把青年时光投入到抗敌救亡的战斗中。
1938年3月,日军兵临峄县城下,尤广才跪别母亲,准备投军抗敌。离开母亲后,他一路都在抽泣,直到后来考上黄埔军校,思母之情才逐渐被繁忙的学习和训练取代。黄埔军校本来很难考,但政府为了吸收流亡青年增补抗战后备力量,降低了要求。他的文化水平不高,但应抗战需要,还是被录取了。尤广才被编入战干一团三总队,而当时的战干团团长就是蒋介石。
火线突击战友惨死
1939年秋天,尤广才从军校毕业,被留团使用。1940年,战干一团解散,大部分军官充实到抗战前线。他被分配到54军军部特务营当中尉排长。大约一年多时间,又被调到50师150团2营5连任上尉连长。
1944年4月,第50师被调赴印缅战场,尤广才受命参加了反攻缅甸作战,亲历了西保攻城战役等一系列战役。在西保战役中,战友在身边惨死的景象他至今仍历历在目。
“我率领第1排和第2排正面攻击,第3排为预备队。为了察看敌情,我带着号兵和两个传令兵,向火线跃进,只听子弹在头顶嗖嗖地穿过。”尤广才回忆着战斗中那惊险的一幕,敌人躲在树上的狙击手发现了他,只听一声尖利的子弹破空声在耳边响起,号兵周勇在他身边倒下了。“他为我挡下了狙击手的狙杀。”尤广才叫传令兵把倒下的周勇拖到一棵树下隐避。周勇靠在他怀里说,“我再也不能给你吹号了。”尤广才含着泪叫他的名字,可再没有回音。
残酷的战斗还在继续。尤广才留下一个传令兵,带着另一个传令兵,继续摸爬、翻滚、跃进,不久来到顶在前沿的第1排。这时,阵地上刀光剑影,杀声震天,战士们正与敌人拼刺刀。尤广才大喊,“周勇吹冲锋号!冲呀!”因为杀红了眼,他都忘了周勇已经牺牲了。
全连在尤广才的带领下都冲上来,一阵厮杀,敌人终于抵挡不住,留下横七竖八的尸体,逃走了。
演习重伤胜利回国
尤广才回忆,在战争后期,部队驻扎在西保,一面休整,一面进行军事训练。在一次实弹演习中,一个士兵误触了未排除的地雷,当场死伤几个人,他也受了重伤,失去知觉。
“第二天清醒后,才知道弹片从右胁和右下膝关节穿进。”尤广才说,当时他所住的美军野战医院都是男性医护人员。因为驻印军总指挥史迪威拒绝中美政府派女性工作人员来印缅战场。“大概是环境太艰苦了,不适合女人。”
“照顾我的护士是一个20多岁的美国小伙子,态度和蔼,时间长了,我们成了朋友。他主动把家人照片拿给我看,还劝我礼拜天和他一起去教堂。”尤广才说,由于医院的精心护理,一个月后他就痊愈了,重新回到战场。1945年3月30日,他所在的第50师攻占了缅甸曼德勒东北部的皎梅,与英军36师会师。攻占皎梅是中国驻印军缅甸反攻的最后一战,日军已经溃不成军。不久中国远征军将士们就凯旋班师,乘飞机回国。“在缅甸战场经历一年艰苦的战斗,给我留下了宝贵的回忆。”
【后人讲述】抗战胜利纪念日就是父亲生日
“我的父亲就是为抗战胜利而生的。”尤广才的女儿杜恒说,每年9月3日,既要纪念抗战胜利,又要为父亲过生日。2014年抗战胜利69周年时,习近平主席接见了尤广才,杜恒觉得,这是对父亲抗战功劳的最大肯定和褒奖。
向抗战馆捐赠美式睡袋
杜恒说,父亲是抗战英雄,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定为“历史反革命”。为此,生性好强的母亲离开了父亲,她从小在姥姥家长大。母亲后来到北京,在上户口时,为了和父亲划清界线,也把她的姓氏从尤改成了杜。
“父亲一直是一个人生活,最近几年我才把他接来同住。”杜恒说,和父亲住在一起,她才更深入地了解到父亲一生中那些辉煌和惨痛的经历。“作为一名抗战老兵,那段远征缅甸的经历是他一生最刻骨铭心的记忆。”
杜恒说,2009年10月,父亲把一条破损的美式军用睡袋捐赠给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当年的照片都烧掉了,但这条睡袋没有被扔掉,还和他们父女俩结下了不解之缘。1968年,杜恒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为了保护这条睡袋,她把睡袋改成了褥子,而且小心地把“US”字样缝在了里面。“这是父亲参加远征军那段光荣历史的重要物证。”
在香港讲述抗战历史
杜恒回忆,2010年12月,她陪父亲赴香港,以亲历者身份向香港的青年讲述抗战历史。父亲口述的这些历史都被记录下来,成为弥补港英政府期间关于抗战历史教育缺失的重要素材。
作为远征军的父亲曾来过香港,而那是1945年的事情了。时隔65年,战争早已远去,老人又站在这片被称为东方明珠的土地上,不禁感慨万千。大家还来到曾跻身世界酒店前十名的半岛酒店,这个酒店的地址曾是远征军新1军的司令部所在地。父亲站在酒店前,拍下了非常有纪念意义的一张照片。
杜恒说,父亲回忆,当年他还在香港买了三本书: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和《论联合政府》、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这三本书对他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主席接见前兴奋失眠
2014年9月3日是尤广才的95岁大寿,也是抗战胜利69周年纪念日,他受邀参加了国家最高规格的纪念仪式,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杜恒说,父亲在仪式开始前两天就兴奋地睡不着觉了。“但他精神一直很好,直到仪式结束,在回家的路上才沉沉睡去。”
杜恒说,由于受到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接见,父亲成了媒体采访的焦点。这是对一位国民党抗战老兵最大的肯定和褒奖。尤广才只想对媒体表达一点想法,他很愿意参加这样的活动,并不是要大家关注自己身上的光环,而是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和他一样曾在正面战场上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的国民党抗战老兵,肯定他们的历史功绩。
【老兵档案】
尤广才,1919年9月3日出生于山东台儿庄,今年96岁。抗战爆发后,跪辞老母,投身抗日战场。作为黄埔军校第十六期学员的他,随中国远征军赴印缅战场,参加密支那战役和西保战役等对日作战。所在部队官方记载了他的“功勋事迹”,称尤广才忠勇果敢,指挥从容,行动坚决。
新中国成立后,尤广才曾在山东做英语老师。2014年,尤广才以抗战老兵的身份受到国家主席习近平接见。现为民革北京市朝阳区委党员,至今仍在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奔走宣传,受到两岸媒体关注。
【历史回放】甲午以来首次出国作战
据长城抗战网总编贾元良介绍,1941年12月,中英军事同盟形成,中国为支援英军在滇缅抗击日本法西斯、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组建了中华民国远征军。这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范,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
他表示,中国远征军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提振了整个中国军队的士气。密支那战役、西保战役是盟军反攻阶段的几个重要战役,此后远征军势如破竹,在印缅战场取得巨大胜利。
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个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虽然付出了极大代价,但为盟军最终胜利和中国西南的稳固提供了重要保障。
【记者手记】令人感动的坚持
在尤广才老人的书桌上,摆放着很多二战历史资料和英文报纸。这位96岁的老人至今仍在坚持写作和阅读,整理自己对战争的反思。一次次残酷的战争经历,给他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创伤,也锻造了他坚强的内心。
在侵略者到来时,这位尊崇孔孟之道的孝子跪别母亲,踏上了艰苦的征程。最初,他被裹挟在夜间急行军的部队里流亡,困得实在不行了就倒在路边睡上几分钟。饿得实在不行了就向老乡讨一口饭吃。他顽强地坚持下来。
在缅甸战场,面对枪林弹雨,严酷的自然环境,他又坚持下来,并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当他以抗战英雄的身份回国时,还没有享受到胜利的成果,就被卷进内战之中。想不明白自己人为什么要打自己人的他,厌倦了战争,放下枪,甘愿去做一个普通老百姓。
然而他没有想到,参加国军的经历后来成了他历史反革命的罪证。妻子离他而去,亲人不愿与他接触,他被送进了劳改农场,一个人顽强地活着。
劳改结束后,孑然一身的尤广才回到山东老家。除了瘫痪的老母,连亲哥哥都对他态度冷漠。为了谋生,他依靠在战场上学到的英语,当起了英语老师,又坚持挺过了那段灰暗的岁月。
如今,被女儿接到北京的尤广才也时常会感慨一生的坎坷,但他不后悔自己当年选择参军抗战这条路。记者问他,每次最艰难的时候,是什么让他能够坚持下来。他说是浩然正气。几十年妻离子散、人情冷暖,他始终坚信国家和历史终会给他公正的评价。
本版撰文 北京晨报记者 王歧丰
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 合作刊出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