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昨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大重点领域有效投资,发挥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多重作用;决定进一步强化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确定实施“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方便创业创新;部署运用大数据优化政府服务和监管,提高行政效能。
三大措施力推新一轮大投资
会议认为,通过实施定向调控和各方努力,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变化增多。为继续有效应对下行压力,推进解决突出的结构性矛盾,要抓住原材料价格较低的有利时机,针对发展“短板”、民生重点领域和亟须解决的问题,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大有效投资,这可以收到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和增加公共产品、增强发展后劲一举多得之效。
●新增中央投资重点投向4大领域
通过调整结构、盘活存量,增加安排中央投资,重点投向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粮食仓储设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城区老工业区和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等,带动更多地方和社会投资。
●国务院积极筹划新的4大工程包
在加快推进水利、中西部铁路等7类重大工程包建设的基础上,积极筹划新兴产业、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现代物流、城市轨道交通4类新的工程包。
●对重大工程、P P P贷款审批将提速
引导金融机构建立快速通道,加快重大工程、PPP项目等贷款审批。促进有效投资持续增长。
国务院启动三年棚改危改计划
会议指出,加快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事关千百万住房困难家庭生活改善,是惠民生、稳增长相互促进的重大举措,必须在已有成效基础上迈出更大步伐。会议决定,按照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部署,实施三年行动计划,改造包括城市危房、城中村在内的各类棚户区1800万套,农村危房1060万户,同步规划和建设公共交通、水气热、通讯等配套设施。会议要求,要加快审批,做好土地征收、补偿安置等前期工作。加大政府投入,农村危房改造补助由县级财政直接发放到户,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推动市县政府购买棚改服务并列入财政预算,对存在缺口的,可依法由省级政府代发地方政府债券予以支持。鼓励以特许经营等方式开展市场化融资,支持加大信贷投放。加强工程质量和资金监管。让住房困难群众尽早搬入新居。
确保年底前“三证合一”全国推开
会议认为,推行“三证合一”,将工商、质监、税务分别核发证照,改为由工商部门一次性核发营业执照,是商事登记制度的重大改革,可以进一步便利企业注册,持续推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会议强调,要简化程序,实行“一次申请、一口受理、一套材料、一表登记”,不重复填报、提交材料。积极推进全程电子化操作,实现部门间信息互联互通、档案互认,做到方便透明。在今年底前确保实现“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模式在全国推开,过渡期内老证照继续有效,让群众得实惠。
运用大数据优化政府服务和监管
会议指出,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是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有效手段。会议确定,一是加快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推动政府信息开放共享,凡事关群众办事的程序和要求,凡依法应予公开的政务信息,都要上网公开。用好网络等新媒体,为企业和群众服务。二是推进市场主体信息公示,依法及时上网公开行政许可、处罚等信息,建设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推动信用信息一站式查询,建立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大力发展信用服务业。三是在环保、食品药品安全等重点领域引入大数据监管,主动查究违法违规行为。用政务“云”提升政府服务和监管效率、造福广大群众。
解读
新4大工程包强调“新兴”“核心”
在经济下行压力大的背景下,昨天国务院召开常务会拍板将筹划新兴产业、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现代物流、城市轨道交通4类新的工程包,为投资加码。
国务院加码投资应对经济下滑压力
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曾透露:从去年6月至今年一季度,投资增长连续8个月下行。应对这一形势,有关方面已考虑充实完善和动态调整重大工程包,把一些符合方向、具备条件的重大项目及时补充进来。
据了解,去年9月以来,中央有关部门陆续推出7大投资工程包等重点领域投资项目,把重大工程建设作为促投资、稳增长的“牛鼻子”,增加合理有效投资。
据国家发改委公布数据显示,去年以来,7大投资工程包已开工206个项目和专项,完成投资2.1万亿。今年一季度,重大工程建设相关领域投资明显加快,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3.1%,同比提高0 .6个百分点,是“一个历史的增长”。
有专家学者向南都分析,在经济下滑压力大的背景下,对投资的需求量远大于此前任何时期,而经济发展要寻求新的突破,也需要通过投资落实到具体项目,实现“精准调控”。
新一轮投资大潮结构将“更为均衡”
筹划新的工程包,为何选中新兴产业、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现代物流、城市轨道交通这4类呢?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这些工程包都是立足当前亟须解决问题、推动长远发展。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乃醒认为,同此前7类工程包相比,新的4类工程包更强调用新技术促进经济质量提高,在前7类工程包的基础上让投资更为均衡。
“比如现代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新技术,解决环境问题也需要新技术,而技术恰是最需要投资的领域。”陈乃醒说,渡过经济难关、寻求经济转型的本质就是技术提升,改革的核心就是技术问题。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则认为,4类新的工程包中,对新兴产业的投资也将促进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这也是一种均衡”。
棚改再加码对中国发展有四大贡献
本届政府的一大施政重点棚户区改造任务,即将再加码。昨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实施三年行动计划,改造各类棚户区1800万套,农村危房1060万户。
从200万每年到600万每年
这意味着,国家定下硬任务,要在未来三年,每年改造600万套各类棚户区。这几乎是2013年全国棚户区改造任务完成量的2倍。
早在2013年6月,李克强上任不久后的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曾高调宣布一个“大手笔”决定:今后五年,再改造各类棚户区1000万户。两年过去,棚改任务由200万套每年加重到600万套每年。
据公开报道显示,2013年本届政府第一个任期完成了323万套棚改,2014年的预定目标是470万套。据住建部副部长齐骥2014年时介绍,按照地方的安排,全国可以在2017年超额完成500万套棚户区改造,即完成1500万套任务。
昨日会议决定,实施三年行动计划,改造包括城市危房、城中村在内的各类棚户区1800万套,农村危房1060万户,同步规划和建设公共交通、水气热、通讯等配套设施。“棚改”任务再加码。
为何棚改任务一再加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邵挺表示,“棚改”一是可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拉动房地产及相关产业有效投资,有助于在短期内稳住经济增速;二是棚户区改造也是中国城镇化道路健康平稳推进的“压舱石”。
李克强曾多次提到,中国要避免出现“拉美式”的城镇化道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对南都记者说,拉美病的一个特征就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没有同步均衡发展,这会导致工业化的成果得不到巩固,影响国家发展。
“如果棚户区改造任务完成了,还能平抑房价,对收入分配是一个很好的协调政策”,曹和平说。
现场
中国制造2025关键是推进“中国‘智’造”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昨日的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强调,科技部和工信部要携手联动,把装备制造确立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战场。
当天会议部署加大重点领域有效投资,发挥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多重作用。讨论中,工信部负责人提出希望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李克强回应道,技术改造主要应由企业去投资,政府投入只应起“药引子”作用,还不能“打水漂”。需要“怎么引”?“往哪引”?他指示科技部和工信部负责人要共同拿出切实有效的方案。
李克强说:“我们正在推进‘中国制造2025’,科技部和工信部等相关部门,要抓住装备制造产业改造升级的历史机遇,搞一批智能转型项目,使用好现有的科技资金和费用,和企业一起推动技术改造升级。这可以为我国长期的科技发展奠定基础。”
李克强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全球消费品大多是“中国制造”,但这些消费品的品牌、生产的装备,却绝大部分来自国外。
“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再依靠廉价劳动力确实难以为继。但在装备制造行业,中国还有巨大的优势。”总理说,“如果中国制造从消费品转向中国装备,就能真正推动中国经济大大升级,进而迈向中高端。”
两天前,李克强总理在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考察时,曾详细了解了我国第三代核电机组“华龙一号”的各项性能。17日的常务会议上,总理以此举例说,如果没有我们自主生产的“华龙一号”,就不可能有欧美发达国家主动上门要求参股,并同时邀请我们的企业到对方企业去参股。
他特别对科技部和工信部负责人说:“要把装备制造业确立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战场!”
李克强最后强调,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关键,是推进“中国‘智’造”。“集众智者成大事”,要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用十几亿人层出不穷的新鲜点子,激发市场活力,真正推进中国制造的智能转型。
本版采写:南都记者 程姝雯 吴斌 统筹:李召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