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6月29日电(记者夏晓伦 杨曦)28日,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201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报告中专门列明了财政存量资金审计结果。报告显示,从审计情况看,由于相关规定未及时修改、统筹管理力度不够,各级财政均有大量资金结存未用,多方面因素影响了存量资金的盘活。
报告显示,至2014年底,抽查的22个中央部门有存量资金1495.08亿元,18个省本级财政有存量资金1.19万亿元。至2015年2月底,上述中央部门按财政部要求应统筹安排的存量资金盘活97.86亿元;18个省应清理由中央统筹的专项结转资金上缴1800多万元。
报告指出,影响存量资金盘活的因素主要四个方面:第一,预算中有专项用途的收入较多,按现行管理办法不能统筹安排。第二,法定挂钩事项支出预算刚性增长,资金闲置量大。第三,一些改革措施或工作部署推进滞后,影响项目资金的有效使用。第四,财政专户清理不到位,大量资金结存。
今年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已三次研究盘活财政存量资金问题。在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进一步提出了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的八项政策。李克强总理明确要求,“决不允许财政资金长年趴在账上呼呼大睡”。唤醒沉睡的财政存量资金,已成为今年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看点之一。
审计署财政审计司主要负责人表示,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是创新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也是财政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稳增长、惠民生具有重要意义。国务院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要求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充分释放积极财政政策的有效作用。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课题组汪德华、姜国杰也分析称,此次公布的审计工作报告,紧紧围绕国家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展开论述,尤其关注了对稳增长至关重要的财政存量资金盘活情况。
中国审计报社评论文章指出,纵观此次审计工作报告,审计机关将财政资金投入与项目进展、事业发展以及政策目标进行统筹考虑,通篇贯穿问效、问绩、问责这条主线,揭示了问题产生的原因,促进有关部门和地方积极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与质量。
同时,汪德华和姜国杰表示,一般认为,审计主要关注公共权力“乱作为”,对于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和宏观调控部署落实情况的审计,则更关注“不作为”和“慢作为”。此次审计工作报告对于稳增长政策推进不及时、执行不到位的问题也予以了充分揭示:部分重大投资项目审批周期长、开工不及时、建设推进慢;一些部门和地方简政放权力度不够,有的还将行政审批相关事项直接委托或变相指定所属单位办理,并违规收费……盘活存量资金是当前为积极财政政策加力增效的重要举措,存量资金的产生根源在于预算管理碎片化问题,各类专项收入、专项资金、挂钩支出等制度规定,导致财政资金统筹困难。
针对当前财政存量资金管理现状,审计署财政审计司主要负责人建议,在制度设计、管理方式、监督检查三个方面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一是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尽快研究理顺中央与地方事权关系,推行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建立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财税制度。加快完善转移支付制度,进一步清理整合规范中央专项转移支付,梳理部门间的重复职能,尽快启动中央部门层面专项资金的清理整合工作。加快修订影响财政资金统筹使用的法律制度。二是加快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加强各本预算之间的有机衔接,对投向类似的资金应做好衔接。清理压缩政府性基金种类,取消一般公共预算已保障、政策目标已实现的政府性基金项目;对征收来源类似、使用方向类同的政府性基金分类合并。完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管理方式,界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范围。规范各本预算间的调入方式。建立项目动态调整机制,推进重点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切实盘活存量资金。三是加快建立健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建立财政资金统筹使用任务清单和时间表,加强经常性检查和审计监督,对于未按规定完成的,要严肃追究责任。建立从项目申报到财政资金拨付全过程的权力和责任清单制度,切实明确权责;对违规问题一案双查,追查申报、审批等环节相关责任。
作者:夏晓伦杨曦 (来源:人民网-财经频道)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