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4年,让田浩感到最有成就感的事是写出了一篇影响因子5.08的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论文,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自然出版集团旗下杂志scientific reports上发表。文章介绍了由他首次发现的一种新型硫酸盐光催化剂,这种催化剂可以将水中的质子还原成氢气,也能将废水和残留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是一种环保型材料。
当不少本科生甚至硕士生还在对SCI论文望洋兴叹时,这个来自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21岁腼腆幽默的普通男生,为自己的大学生涯交上了一份令人羡慕的答卷。
大二时,田浩萌生了做科研的想法。为了这个研究,田浩主动“拜师学艺”,在敲开学院20多扇门之后,终于找到了传说中“很厉害”的滕飞教授,跟着他做起了科研。
还是科研门外汉的田浩硬着头皮从啃英文文献开始,花了几个月时间专门摸索科研网站的使用方法。有段时间,他像着了魔一样天天往实验室跑,一待就到深夜,通宵做实验更是家常便饭。
对田浩来说,实验室的科研生活既辛苦也充满乐趣。他至今还记得第一次看电子扫描镜下放大一万多倍的材料时,和同学兴奋地探讨谁的像莲花,谁的像婴儿;夜深人静时,与同学们促膝长谈,聊学习、聊人生;有时为了放松减压,大家还联机打游戏;世界杯时用投影仪看球赛……
田浩最终发现了一种从没见过的光催化剂。
大三整整一年,田浩都在忙着写论文。由于从未写过英文的学术论文,过程格外坎坷,文章前前后后修改8次。
由于活性对于催化剂来说至关重要,最初田浩苦苦纠结于新型材料活性并不高的问题,一度很失落。导师滕飞一语点醒了他,最终田浩另辟蹊径,循着导师的指点,终于在论文中有了原创性的思考。
对田浩来说,取得这些成绩,导师滕飞教授功不可没。虽然这个操着山东话、毕业于美国密歇根理工大学的博导,曾让田浩一度找不着北,但滕飞的认真、专业和宽阔的眼界都让学生们受益匪浅。
“你们要做一个researcher(研究者),不要做worker(匠人)”,田浩始终记得导师滕飞的经典语录。
滕飞并不看重一个学生的成绩好坏,相比之下,是否有耐心、肯吃苦、有思考力和创新精神才是他更在意的。“培养本科生的科研思维是意义非凡的。”在实验室团队里,学生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滕飞会根据情况作相应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们在科研时的独立思考能力。
“不光要拿到鱼,还要带走网。”滕飞的教学方式在学生们的求学路上产生了奇妙的催化反应,而学生们也不负期望,成绩颇丰。
2014年,腾飞的实验室团队有近40名本硕博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了18篇论文。其中8名本科生中,有7人都有第一作者的SCI论文。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