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青春老年大学民族舞教室,老师正在教学员跳《鸿雁》 本版摄影 现代快报记者 徐洋
|
||
|
||
|
6月27日,金陵老年大学开始了2015学年度的报名。尽管和往年相比,今年的报名时间第一次改在了下午,但依旧有数位老人,前一天夜里就匆匆赶来了学校,他们冒着大雨,彻夜排队。等到了第二天清晨,排队的人数已经多达几百人。
为了一个“上学”的名额,老人们的“拼命”,让许多年轻人都感到愕然。而更让人们感到吃惊的是,一旦入校,许多老人便再也“不肯”毕业。最长的,已经在老年大学读了20多年。
一位老人对此坦言,对于他们来说,老年大学早已不只是唱歌、学画的地方,这个绝佳的社交平台,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面对着越来越多的“老年留级生”,公办老年大学“扩容”能力有限、民办老年大学场地不固定等诸多问题,也开始日益凸显。
现代快报记者 钟晓敏
郝多 王颖菲
报名
场面火爆
怕报不上名,连夜来排队
报名:
提前一晚来排队
足足等了15个小时
6月27日,是金陵老年大学2015学年度正式报名的日子。为了避免老人出现彻夜排队的现象,今年,学校首次将开始报名的时间设在了周六下午两点。
“几年前我们就发现,有老人前一天晚上就来排队了。”金陵老年大学教务处处长杨定久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一开始是几人,之后是十几人、二十几人,到了去年,达到了史无前例的83人。
“担心老人的身体,我们专门开了礼堂让他们休息,打开空调,准备好茶水,并留了工作人员陪同。”虽然最终没有出现任何意外情况,但去年的经历还是让杨定久捏了一把汗。
为了防止出现类似情况,他们决定,从今年起,将报名时间改在下午,并在学校内贴出布告,呼吁老人们中午12点后再来排队。
然而让工作人员没有想到的是,数位老人还是从周五晚上就冒着大雨来到学校,只为报上心仪的课程。今年60岁的周阿姨和两位70多岁的老大爷,都是从前一天晚上十一二点就赶到了学校。到了第二天早上8点钟,好几个系门前的报名点,已经是黑压压的一片,排队人数超过200人。
在前来报名的老人中,最受欢迎的是什么专业?杨定久表示,无一例外,都是声乐、电脑、钢琴、舞蹈、摄影等热门专业,每年,这些专业的名额基本都是在开始报名后一两个小时内,就被瞬间“抢光”。
面对名额供不应求的情况,学校每年都在扩大招生规模。杨定久说,这所建立了31年的老年大学,最初只有两三个班级,去年变成267个班,今年则增加到277个班。
在新增加的班中,有的是新的课程,有的则是热门班的扩充。
“智能手机”班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从前年开始,老年大学的工作人员很明显地觉察到,用智能手机的老人一下多了起来。老人们有了智能手机,却“玩不转”,所以学校决定,开个班试试。去年上半年试开了一个班级,作为调研。没想到老人们积极性很高,报名人数完全超过一个班。这个试点班开设后,一下都传开了,老人们都想来报名。因此去年下半年,干脆办了两个班。今年又扩展到3个班,结果在校学员纷纷跑来选修,可新生计划当时已经公布,为了保证老学员的选修要求,以及新学员的进入,最终的开班数量达到了4个班。
排课:
热门班“一座难求”
舞蹈班一口气开了60个
在江苏青春老年大学,最紧俏的则是声乐、舞蹈、瑜伽等班级,称得上“一座难求”。家住秦淮区的樊兰芳阿姨告诉记者,她很喜欢跳交谊舞。不过,以前要带孙女,没时间跳,今年3月份老伴退休后主动揽下接送小孙女上学的任务后,她得以解放。不料,问了好几所老年大学,舞蹈班的初级班招生都满了。樊阿姨不甘心,最后直接跳级,在江苏青春老年大学上了小拉舞“高级班”。
“舞蹈班确实很火热。” 江苏青春老年大学舞蹈班班主任张萍告诉记者,为了满足老年人的需要,他们光舞蹈班就开了60个,学员达到上千人。
对于在后面排队、没有报上名的老人,学校只能让他们先登记,承诺一有空位就补上。“今年新生名额2100人,估计有1000个替补。”因为学生都是老人,因此每年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比如有的老人要出国旅游或看望子女;有的需要在家帮子女带宝宝;有的老人身体出现状况,没办法按计划上学。一旦有了空缺,先登记的人就可以替补上去,不过,这样的名额也不算太多,因此大家都很珍惜。
杨定久认为,除了对专业感兴趣、学费便宜、门槛不高外,老年大学最吸引老人们的一点,就是它减轻了孤独感,成为一个学习兼社交的平台,因此,很多老人一天不来上学都难受。“最长时间的,已经上了22年,还有很多学生修了100多个学分,也不肯毕业,来老年大学,成为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新鲜:
快退休没事干
四五十岁的人也来上学
相对金陵老年大学的火爆,民办的华夏老年大学没有那么夸张,但依然是老年人追逐的目标。最热门的中医养生班、声乐班,每年都是人员爆满,每个班都达到上限50人。
“我们目前一共有40个班,主要分为英语、文学欣赏、电脑、数码摄影、书法、国画、钢琴、电子琴、声乐、瑜伽、中医养生、民舞等大的类别,其中分得也相当仔细,比如书法分为行书班、草书班、楷书班。电脑分为初级、高级、网络班,还有图像处理班。”华夏老年大学副校长沈尧频介绍,老年人现在对于电脑的学习非常渴望,但有些老年人连
最基本的开机关机、拿鼠标都不会,因此初级班就是教老年人这些最最基本的使用方法,网络班则是让老年人学会用网络聊天工具和家人聊天,“不少老人的孙子孙女都在国外,他们非常希望能和晚辈交流沟通。”
另外,国画班分为牡丹班、山水班,就是专门学习画牡丹的,还有专门学习山水画的。民舞分为肚皮舞和民族舞,也是供老年人选择学习。
“根据老年人的需求,我们接下来还准备开设形体班和旅游地理班,特别是后者,老年人现在非常喜欢外出旅游,提前做好功课,知道去哪些景点、怎么玩,对他们非常实用。”
沈尧频表示,目前老年大学学员的平均年龄在55-60岁,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只有45岁。
学员主要由几方面构成,一是刚退休还没有第三代的,“现在年轻人结婚都晚,有的30多岁还单身,老年人退休后,又没有孙子可以带,空闲时间非常多,就会来老年大学”;第二种是快退休的,“像我们教学地点附近有一些高校,还有机关、大型国企,都是文化素质比较高的老年人,对这方面的需求更大”;第三种就是孙子已经比较大的,上了小学或者中学的,这些老年人也会来到老年大学,比如当了一辈子工程师、干了一辈子理工科的,就想学习文学,完成年轻时的梦想。
学员
不愿毕业
最牛“留级生”在校22年
“没打算毕业”
77岁大爷玩“降级”
除了低门槛、低学费,又能学到技艺,对老人们来说,老年大学如今已成为他们的社交平台,这也使得他们越来越舍不得离开。一入校门就不愿走的,不占少数。
见到崔德齐老人时,他正在江苏青春老年大学跳“小拉”。热情奔放的舞姿,很难相信他已经77岁。
崔大爷以前是一家机械厂的厂长。退休后,为了给自己找点“乐子”,他就学别人在广场上打太极拳,后来又喜欢上了跳舞。不过,最终他还是决定,转战老年大学。
“广场上大家跳得不正规。另外,还经常被人说扰民,太难为情了。”2008年,崔大爷和老伴一起报名上了老年大学。
老人喜欢跳小拉,从铜牌班上到银牌班、金牌班,最后到了高级班。2012年,崔大爷应该欢欢喜喜毕业了,可是他强烈要求“大循环”,降级到铜牌班,又从最基础的学起。“学无止境嘛!”崔大爷这样打趣自己,“我实在不想离开这里。”
除了学跳舞,他还报了影视制作班、智能手机班、太极拳班、PS班,“选修”了好几门课。
“老年人一定要与时俱进!”崔大爷说,他之所以选修“智能手机”,其实是给孙子“刺激”的。“他用手机跟人讲话,还说不要钱。”崔大爷问孙子诀窍在哪。不料,孙子高深莫测地回了他三个字—“你不懂”。
“我现在,手机玩得比他好。”
老伴“夫唱妇随”,每天跟他出双入对,一起上学放学,开心至极。他们家住西善桥,距离老年大学比较远,可是7年来两人每天不迟到不早退,而且风雨无阻,是不折不扣的“好学生”。
上了22年老年大学
九旬老人堪称“学霸”
在排队参与报名的老人中,有很多是在老年大学学习多年的老学员。杨定久说,学校一万多名学生,老学员占了80%以上。
91岁的夏文明老人,就是一位已经在南京几所老年大学接连上了22年学的“学霸爷爷”。
夏爷爷表示,其实他是“为爱而学”。夏爷爷的老伴从年轻时身体就不好,患有高血压,后来又得了糖尿病、尿毒症等多种疾病。 “她为我生儿育女,为这个家付出了很多。”为了更好地护理老伴,老人报名上了老年大学,开始研究中医,在老年大学健康养生、中医保健、按摩推拿、气功班,学了十多年,学会了鼻饲、推拿按摩等许多本领。
老伴病情很重,有3年多时间一直住在医院。夏大爷每天都守护着她,连春节都是在医院度过的。事实上,夏大爷的身体也不好,患有低血压、低血糖、腰椎间盘突出等很多毛病。在照顾老伴期间,他自己也中风了。即使这样,他都没有请护工,而是坚持自己伺候护理老伴。“请护工要钱,而且他们也没有我有经验。”夏大爷对自己的医学常识信心满满。
老伴去世后,夏大爷的学习热情不减反增,他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学习中来。去年,他还报名学起了电脑。 “他的年纪大了,我们都劝他早点毕业,不用再来上课了。”教他计算机的老师林坚,不止一次劝夏大爷。可是,夏大爷说,老师讲课的内容每天都在更新,他不能落后。
夏大爷说,最近十多年他基本没有再看过病。现在很多社区也经常开办健康讲座,他希望做老师的“助手”,并把自己整理的资料提供给大家分享,做更多老人的“健康顾问”。
困境
民办老年大学:连上课地点都要发愁
尽管老年大学很受欢迎,但老学员“不肯”毕业、新学员逐年增多,而学校“扩容”能力有限的情况,还是成为老年大学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去年暑假,金陵老年大学就为了迎接新学员忙着装修教室。但依旧没法让更多老人享受到“上学”的机会。
“今年金陵老年大学招收新生2100余名,招生后,老生和新生总数达到11300人次。不过,学校所在的这栋14层的楼,只有一大半是学校实际可以使用的教室,”杨定久说:“如果整栋楼都可以用,学生将可以增加到近两万人。”因为地方小,配套设施也跟不上。因为教室在高层,可电梯只有三部。所以电梯前面天天排队。学校只好错时上课,一部分学生8点半上课,一部分9点钟上课。”
公办老年大学有着“扩容”的烦恼,而民办老年大学连上课的地点都要发愁。
南京华夏老年大学副校长沈尧频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民办老年大学因为没有自己的校区,只能租借教室,而因为场地、租金等原因,华夏老年大学几乎每几年就要更换一个教学地点,给教学和生源都带来了诸多不便。
沈尧频说,她来到学校的几年中,学校的教学地点就搬迁了三次,从虹桥到鼓楼区教师进修学校,再到现在的云南路。
“老年大学是不盈利的,一门课一学期就180元。”沈尧频说,学校的工作人员几乎都是义务奉献,不计报酬。“就说现在这个教学地点,是一家保健品公司便宜租给我们的,只是想借我们的教学,积累一些人气。”
办法
社区服务中心成了“社区老年大学”
老年大学让不少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然而,由于资源有限,加之教学地点比较局限,社区里的一些“服务中心”开始承担起新的功能—逐渐演变为“社区老年大学”,成了老年大学在社区里的延伸。
在南京市秦淮区康乐汇家庭服务中心,兴趣小组的报名表一直摞得很高。气功班、京剧班、舞蹈班、唱歌班……其中报名最多的非电脑班莫属。
那个只能够容纳20多人同时看书的阅览室,因为放置了投影仪,到了下午,就会瞬间变身成电脑班的大讲堂。
“现在大家家里都有电脑,但很多老年人还是不会用。”康乐汇理事唐晓平说,有时候老人想学,但年轻人很不耐烦,教一次不会,就不愿意再说第二遍了。“我们发现,老年人对学电脑的兴趣最浓厚,很多老人甚至花钱在外面学习电脑,所以我们就开设了电脑基础班,教他们一些最基本的内容,比如开关机、聊天工具和浏览工具的使用。”
别看这些内容简单,老年人记性不好,遗忘非常快,光是开关机,唐晓平就教了三天,“但学会之后,老人们都特别高兴。”唐晓平说,“有一次,一个80岁的老奶奶兴奋地告诉我,她已经学会使用QQ视频了,和在国外读书的孙女对上话了。”
这也让很多家庭对老人更加放心,“有一个50多岁的女儿跟我们说,以前她妈妈呆在家,一有保健品公司的电话打来,她妈妈就跑得无影无踪了,现在她觉得,交给我们,放心多了。”
专家
老年人“精神空巢”现象值得关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教授邱建新指出,如今,中国正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而其中的一个特点是,它“未富先老”,一些老年人年龄越大,富裕程度越低。因此,老年人的生活、生理、精神的需求,也就成为社会最值得关注的一个方面。
“在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现阶段,仅仅通过居家养老等措施,并不足以满足老人的身心需要。而学习,则是摆脱孤独、寂寞的最佳手段之一。”然而,有限的老年大学名额,却让老人们想进去不容易、进去了便不想离开。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社区的老年人需求,利用多元化的教育资源,比如大学、小学、电大、空中大学等,或与市场合作,倡导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老有所学”创造条件。邱建新认为,这能让我们的社会实现这样的美好状态—即“人人均为学习之人,处处均为学习之所,时时均为学习之机”。“当老年人文化素质提高,受益的绝不只是老年人自己,还有国家。因为每位老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模式,一定会影响到他们的后辈们。”
此外,邱建新提到,老年人对老年大学的渴望,也体现了老年人精神上孤单,对人际交往的需求。在老人的问题上,还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子女,希望他们能“常回家看看”。销售人员的“好”“嘴甜”,被很多老人喜欢,有老人甚至这么说,“我知道他们(这么做)是为了卖东西给我,但他们能这样关心我,像待爹妈一样对待我,我哪怕上当,也愿意花这个钱。”“这番心酸话语,恰恰体现出老人对亲情的渴望。”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