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外配资的高杠杆放大了股市投资风险,被视为近期中国股市暴跌的元凶之一。据界面新闻记者了解,6月份以来,整体场外配资规模有所降低。但近期又有卷土重来的迹象。在一系列“救市”政策组合拳之后,因担心强平导致收益损失,而暂停放款的银行配资业务悄然重启。
商业银行认为,为上市公司股东及董监高增持提供配资能把公司发展和管理层捆绑在一起,相对其他二级市场配资产品,风险更小。
银行为响应监管层一系列维稳举措,为上市公司量身打造了一揽子配资服务。据公开资料显示,中行、农行、交行、建行、招行、民生、兴业、平安、光大、宁波、江苏、浙商银行等都已加入配资阵营,这一数字仍在扩大中。
界面新闻记者了解到,商业银行一般通过以下几种渠道对接场外配资,一是与券商和信托对接;二是与私募等机构进行配资,同样走的是信托通道;三是信托公司发行结构化产品,银行理财资金作为优先级出资方。
据《证券时报》报道,这类服务上市公司高管增持的方案由银行总行或分行发出,均是银行通过资管计划等渠道提供的优先资金,上市公司出劣后级资金;资金杠杆大多为1:1,少数如兴业和宁波银行放到1:2;均在锁定期1年至3年内设置预警线、止损线,触及预警则补仓、触及止损则补仓或回购;利率区间为7%-9%;审批通常在两个工作日内。
在银行加码上市公司股东增持配资业务的同时,监管层对配资的监管力度也在不断加码从未松懈。今年以来银监会不断排查伞形信托,规范银行给信托等机构配资。各家银行也随之纷纷收紧杠杆,如某股份行,配资比例从此前的1:3降到1:2,市场上伞型信托也几乎被禁。
因为监管层的强力站台,加之配资的高收益诱惑(股票配资收益大概是8%-10%),银行为上市公司股东增持配资业务一时风头无两。
配资业务较猛的一家股份行资管部门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其所在银行积极承接上市公司大股东和董事会、监事会、高管配资支持的项目,杠杆为1:2,且“审批效率加倍”。
最近,中国政府针对场外配资监管措施更加严格。“监管层又开始回到6月份的态度,规范,约束,而不是放任自流。”标准普尔中国资深董事廖强在接受记者专访时称。
7月12日,证监会发布公告《关于清理整顿违法从事证券业务活动的意见》,主要内容是取缔各类账户转借、虚拟账户、子母账户和拖拉机账户等“违法”证券业务。7月14日下午银监会召集主要信托公司对银行、信托资金入市的渠道及规模进行摸底。
上周,上述股份行以邮件形式称,即日起不再开“新伞”,而是统一采用单一信托的模式。“旧伞没有影响,且上上周我们都调整了劣后规模到5000万起,所以对我们影响不大。”上述人士表示。
尽管如此,对于之前依靠配资业务的公司来说,影响巨大。界面新闻记者从个别信托公司了解到,除新伞停开之外,存续产品的委托人,亦正在逐步按照合同退出。“风险之前释放了一些,目前可控。”该信托公司人士告诉记者。
“原来流入场外配资市场的银行资金或转移到场内配资上,包括增持配资。除了股票配资业务外,我们还大力拓展股权投资、新三板定增等多种创新业务。”一位城商行业务经理表示。
市场上的配资规模有多大?今年7月初,华泰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曾对此前市场的配资情况进行过梳理。该份报告指出,场内场外配资的总体规模在3.3万亿元左右,其中,银行理财资金流入场内的两融融资和场外配资的总额估计在1.6万亿元左右,占3.3万亿元的股市融资规模的一半左右,其中场内融资约10000亿元,两融融资8000亿元,收益互换2000亿元。
针对场外配资部分,华泰证券的研报估计,前期配资规模峰值预计在1.2万-1.5万亿元左右,其中有约6000亿元资金来自于银行理财资金。经历后期市场的深度调整和平仓逐渐爆发,预计配资规模回落至8000亿元左右。
近两年,因在非标及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投资受限,银行看中相对安全及收益较高的股票配资业务。但受制于银行业和证券业分业监管的要求,银行不能去二级市场直接买卖股票,多采取配资形式进入股市,利用专户基金和资管计划等通道,最终投向单一信托或伞型信托。据界面新闻记者了解,6月份以前各家银行配资门槛为不低于500万,按照季度来结息。
廖强建议,应将银行配资纳入到监管视野范围之内。“从银行监管角度来说,这块业务倒是可以放松,不应只是证券公司来做的业务。”他表示,目前,监管不让做,银行又有动力去做,就会使市场行为发生扭曲。
“实际上,风险敞口没有变化,但会导致信息披露不充分,业务不透明:规模不知道,谁在借款也不知道。另外,风控标准也不一致。证券公司搞的配资,有一套标准化的风控标准和要求。而场外,完全没有标准可言。”他对界面新闻记者称。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