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7月28日报道 港媒称,吴经世(音)每天要在北京的恶劣交通环境里穿行一个小时,不断躲避随意驶上自行车道的不良司机。这位骑行爱好者回忆,20年前他骑车上学时畅行无阻。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7月27日发表文章称,吴先生在北京拥有一家规模不大的营销公司,他感叹:“变化太大了。”如今,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使他的骑行旅程苦不堪言。像他一样有怨言的骑行爱好者很多。
文章说,中国曾号称“自行车王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照片中,马路上熙熙攘攘全是骑车人,自行车是人们的主要交通工具。
“北京竹子自行车”是一家教人组装自行车的公益企业,其创始人王大卫(David Wang)说:“那时候自行车意味着想去哪儿就能去哪儿,因此特别宝贵。”
30年过去了,北京的自行车依然不少,却已无人使用。它们被扔在废旧物品堆里,或者用来在小胡同里占车位。
这个曾经无处不在的交通工具已经让位于新的地位标志:小轿车。
大卫帮车企在中国年轻人当中做过市场调研,他说:“如今在中国,有车是一种社会需要。我走访过中国各地与年轻人交谈,很多人表示,‘过几年我肯定要买车,因为我要结婚或者升职。’”
文章说,在中国,尤其是在北京,近年来私家车数量激增。
据公安部称,去年全国小汽车保有量达到1.54亿辆。北京每100户家庭有私家车63辆,而全国平均数为25辆。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说,随之而来的是骑自行车的人锐减。1986年,自行车占道路交通的63%,去年则只占15%。
“现如今只有穷人才骑自行车。”吴先生说。
大卫表示,有一位受访者称,他很愿意骑车上班,但就怕保安不让他进入富丽堂皇的写字楼。
大卫说,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骑自行车更健康、更环保,“普遍看法仍然是,如果你骑着自行车去某个高档场所,那说明你根本不属于那儿。”
2010年,一名女子在中国的一个热门电视节目中声称,她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这番言论在全国引发一场关于拜金主义的大讨论。
文章说,骑行爱好者还在马路上受到排挤——北京有自行车道,但往往停满小汽车。
“没有严格的执法来处罚占用自行车道的车主。”吴先生说。
还有一个问题是自行车没有安全可靠的存放点。
吴先生认为:“提供补贴让写字楼和酒店修建更好的自行车存放设施对北京来说很容易。”
为缓解交通拥堵,北京在2011年开始实行车牌摇号制度,次年推出公租自行车服务,约4万辆自行车在地铁和公交车站附近供租用。
荷兰埃科菲斯咨询公司的多丽丝·约翰逊表示,要提高自行车在道路交通中所占比重,单靠提倡骑自行车出行是不够的。
“在北京这样一座大城市,出行路途太远,大多数人不可能全程骑车。”约翰逊说。“所以政府要实行一个整体的可持续交通体系。”
今年5月,埃科菲斯咨询公司与荷兰皇家哈斯康宁工程咨询公司和中国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一道提出了“北京自行车发展战略与政策”。
文章说,他们研究了北京的交通状况,制订了重振自行车交通的战略,向市政府和为该项目提供经费的亚洲开发银行建言献策。
皇家哈斯康宁工程咨询公司的小组负责人、自行车交通专家维姆·范德维克说:“我们对北京的展望包括:高质量的自行车路线和存放设施,升级扩大公租自行车系统,有更多骑车即可到达的出行目的地,自行车交通与优质的公交系统相融合。我们的计划指明了要从制度上承认自行车交通是城市交通规划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高层官员要大力提倡骑自行车出行。”
约翰逊表示,市政府是否采纳他们的建议尚不确定。
市政府及市交通委员会对记者的置评请求均未予答复。
不过,北京的骑行爱好者大可怀有希望,因为变化已经悄然出现。
大卫说,过去骑自行车是纯功能性的,但现在人们往往视之为一种生活方式或休闲活动,尤其是90后渴望创造新风尚、形成新群体。
他说:“如今自行车成为一种标志,它能表明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奉行什么样的价值观以及喜欢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文章说,也许,吴先生终有一天能像20年前那样一路畅通地骑车上班。(编译/何金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