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新闻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军事 | 评论

内蒙古:趟出农业现代化新路子

来源:综合 作者:王国英

  内蒙古发展现代农业、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的决心从未像今天这样迫切而强烈。

  可以说,在实现了连续多年的增产增收之后,农业这一战略性基础产业又走到了新的节点上—

  农业发展方式进入新常态:由消耗资源追求高产转到推广绿色增产模式上来;

  粮食增长方式进入新常态:由依靠物质投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农民增收方式进入新常态: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安全、效益并重上来。

  纵观新常态背后我区农业发生深刻变化的内涵和条件,我们无法忽视面临的挑战。

  从基础设施看,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瓶颈尚存,全区有效灌溉面积不到全部耕地面积的一半,全区74%的耕地由农户分散经营,劳动生产率较低。

  从生产成本看,成本持续上涨,导致农业比较效益走低到了“地板”,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继续提价遇到了“天花板”。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为农业持续发展带来双重挤压。

  从生态环境看,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农膜,导致农业面源污染,降低了耕地质量,不仅危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土地增产效益也越来越有限。

  从经营主体看,大量劳动力转入非农产业和城市,农业兼业化、粮食生产副业化、农村空心化、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日益凸显, “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亟待破解。

  新常态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面临着新的考验。适应新常态,内蒙古农业将如何求新求变,趟出现代化新路?

  做好“地”的文章

  “粮食是头等大事,也是我们必须坚守的底线,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不能掉以轻心。”自治区农牧业厅厅长郭健说。

  新常态下,做好“地”的文章,最关键的是稳定粮食生产综合能力。

  过去的10年,内蒙古粮食生产的弧线始终上扬。

  2014年,我区在部分地区旱灾严重的情况下,实现了我区历史上的第二个高产年,粮食总产达到550.6亿斤,连续3年稳定在500亿斤以上。

  “十一连丰”令人自豪,但压力也如影随形。

  据测算,与2003年比,粮食产量增加了278.4亿斤,增长了102.2%,粮食播种面积扩大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了38.6%。

  专家分析,全区水浇地面积已经逼近6000万亩发展潜力上限,粮食播种面积增加受限,从面积上寻找优势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况且农民多年来养成的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的习惯,降低了耕地质量的同时,增产作用越来越有限。

  不提升土地产出率,保障粮食安全就是一句空话。

  “我区粮食亩产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0公斤左右,提高单产有潜力。”在郭健看来,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情况下,科技是提高单产最重要的法宝。

  说起科技促进增收,通辽市科左中旗花吐古拉镇丰元庆村农民崔宝山十分开心: “以前种玉米采取的是均垄种植的方法,一亩地4000株就种得满满的,而现在采用大小垄种植,株数能达到5500株,算下来每亩增收500斤,至少能增收400多元。”

  受益于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栽培技术,赤峰市松山区穆家营镇海苏沟村农民李祥同样有着增收的喜悦。有了这项技术的保护,2014年,他的12亩旱地玉米遭遇旱情之后,亩产达到1600斤,亩均增产600斤。

  依托节水增粮行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等重点项目,我区树立资源节约和环保优先的绿色生产理念,重点组装配套推广节水、节肥、节地、控药等绿色高产高效技术,研究开发秸秆综合利用和残膜回收利用技术,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有力地推进了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发展,提升了耕地质量。

  只要一听到秸秆还田技术,通辽市科左中旗花吐古拉镇前胜利嘎查农民唐树林就乐得合不拢嘴,他告诉记者,玉米收割后,直接粉碎秸秆再喷洒秸秆腐熟剂还田,等于来年开春多浇一遍水,一亩地多上一方农家肥,地力增了,产量增了,每亩地能产2000斤苞米。

  来自自治区土肥站的消息称,今年我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将达到8000万亩以上,配方肥推广4000万亩以上,秸秆粉碎还田100万亩和水肥一体化技术150万亩。为了减少化肥用量,全区还要打造10个千亩控肥增效示范区,力促化肥用量零增长。

  除此外,为了挖掘增产潜力,我区积极推进高产创建示范项目和粮食增产模式攻关。2014年,全区415个国家级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总增产粮食18.6亿斤,五大作物五项核心技术推广面积保持在5000万亩以上,为我区粮食连年稳定增产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做好“人”的文章

  新常态下,内蒙古农业生产成本上升与比较效益下降的矛盾、农民市民化加快与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矛盾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农牧民把自己的土地承包给大户或合作社,土地流转占家庭承包经营土地面积的比重不断提升。

  2014年,全区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885万亩,增长了40%。

  很显然,“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只有做好“人”的文章,才能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找到激发农村内在动力和活力的钥匙。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土地经营规模太小,太分散,经营主体太弱。”自治区经营管理站站长杨印成说。在他看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的载体,没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就没有承载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和市场化的主体,也就难以与农业发展新方式相匹配,难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勿庸置疑,大力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可以盘活农村闲置或经营困难的土地资源,对于加速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有着重要的意义。据了解,从去年起,我区已经在全区12个盟市启动了农村土地承包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目前,试点地区已经完成了二轮土地延包方案等项工作。

  “土地流转的面积持续扩大,代表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快速发展。这说明,农民开始主动适应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生产关系的新变化,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杨印成分析。

  土地流转对于加速农牧民的致富是显而易见的。对于转出土地的农户来说,不仅可以拥有长期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益,还可以外出务工或投身其它经营活动,从而获取更多的收入。

  巴彥淖尔市五原县塔尔湖镇金联村五组村民李凤岐过去种56亩地,一年纯收入2万多元。在科技员的帮助下,他到隆兴昌镇承包了10座温室,开始种植西甜瓜、柿子等效益更高的瓜菜,如今10座温室平均每年纯收入20万。而他自己的土地早已承包出去了。

  转型更为彻底的还有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六合镇东山屯村农民张广文,他把家里的30亩耕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可以坐收租金1万元。而他自己则买了辆汽车跑运输,一年净挣8万元,收入翻番增长。

  记者了解到,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从事二、三产业,他们逐渐与土地分离,土地流转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土地流转入农户、合作社和企业后,开始由分散种植转向区域化种植。

  在培育发展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的过程中,我区突破传统农业经营体系的制约,在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培育了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达到6.2万家,增长88%。

  做好“产业”的文章

  步入新常态,并不代表内蒙古农业前路就是一片坦途。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当前,我区农牧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新型农牧业经营组织发育迟缓,涉农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要实现一二三产也融合发展,扎实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关键要做好两件事,一是探索建立完善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二是实施农产品输出工程,推动我区优质农产品走向全国。”郭健说。

  很显然,当前我区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脱节,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链条不完整、农民与企业利益联结不紧密仍是发展的软肋。

  自治区农牧业厅产业化处处长王补在认为,由于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不紧密,近年来价低伤农、价高伤企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既影响产业的发展,也影响农民的增收。

  据他介绍,目前全区有80%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股份合作、订单合同、价格保护等方式,与农牧民形成利益联结,但是比例却很低。随着全区农牧业产业化的推进,各级党委政府、龙头企业、农牧民认识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没有充足的优质原料生产和供应,企业很难获得持续发展。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通辽市科左后旗禾丰粮食购销有限责任公司已先行一步。每年春季由公司垫资500多万元,为农户购买种子、农药和肥料,并与农户签订合同,如到秋季市场价格高于合同价时执行市场价格,如市场价格低于合同价格时按合同价格执行收购,并且在收购价格上每斤增加0.20元。这样,既提升了农户卖粮的积极性,也让公司的原材料得到充分保障。

  另外,为了把内蒙古优质的农产品推向全国,我区在北京、上海建立了内蒙古名优特农畜产品展示直销中心,开通了蒙优汇电商平台,全面启动绿色农畜产品输出工程。利用现代物联网的强大功能,构建“电商平台+展示直销中心+零售体验店”一体化的绿色农畜产品展示、体验和销售平台。据了解,通过线下稳定的客户推广活动和零售店销售,蒙优汇每月营业额至少在20万元以上。

  经过一年的运营,蒙优汇电商平台已经拥有一定的知名度,通过与淘宝、天猫等知名的大型网络平台的对接,实现了向全国客户的全网络、全方位覆盖,每日订单稳定在50至80单。

  王补在坦言,下一步,我区还将在广州、深圳、成都、天津等一线城市运作建立展示直销中心和零售体验店,通过线上线下联动,让内蒙古优质绿色农畜产品走出内蒙古,最终促进全区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

  新常态新作为,内蒙古农业牢牢把握住农业现代化这一根本方向,在攻坚克难中向着更高的台阶迈进。(记者王国英)

news.sohu.com false 综合 https://inews.nmgnews.com.cn/system/2015/07/24/011733227.shtml report 4451 内蒙古发展现代农业、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的决心从未像今天这样迫切而强烈。可以说,在实现了连续多年的增产增收之后,农业这一战略性基础产业又走到了新的节点上—农业发展方
(责任编辑:UN699) 原标题:内蒙古:趟出农业现代化新路子

相关新闻

相关推荐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