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治理的万亿市场正在开启。8月以来,国家发改委密集发布了多个省份重点流域的水污染治理投资计划。截至8月11日,已有18个省份的投资计划披露,涉及到的总投资为264.89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为75.92亿元。专家表示,“绿色经济”已成为必然发展方向,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正在成为很多地方的主动选择。水污染治理能够拉动的投资需求也是“稳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万亿治水市场大幕开启】
8月7日、10日、11日,国家发改委分3次连续披露了18个省区市的水污染治理投资计划,投资方向集中于污水处理、污水改造、建设管网、污泥处理、垃圾处理等方面。
这是对此前4月国务院正式发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的具体落地措施。按照“水十条”的部署,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以及工业废水排放控制等都是重点治理领域。去年7月份,环保部污染防治司副处长汪涛曾表示,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投入预计达2万亿元。而按照业内机构的测算,要完成“水十条”的相应目标,到2020年能够拉动的市场投资规模约为4万亿—5万亿元,万亿治水的市场大幕正式拉开。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吴舜泽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环保投资有一个天然垄断性在里面。从政府角度来讲,可以通过财政的方式采购社会资本的环保服务,使他们的固定资产投资转为经常性预算投资,同时也可以在税费、电价水价、用地价格等方面给予这类PPP项目一定的补偿和优惠,让社会资本有可预期的短期、中期、长期的盈利目标,更好地调动它们的积极性。”
【各地出台措施严格考核】
事实上,强调经济“绿色化”,在今年的地方两会中就已不断被提及。不仅仅是水污染治理的严格考核,大气行动、土壤治理……在新《环保法》的驱动之下,以及排污权交易、环境税、碳排放交易等政策背景中,环保也逐渐成为各地GDP考核的重头戏。
吴舜泽介绍,“水十条”颁布之后,各地的动作都在加快,地方上关于水污染治理投资的具体措施已经在制定过程之中,不过关键的还是在省份内的各个地市、各个责任部门协调清楚各自职责。
以京津冀为例,国家发改委日前发文表示,将推动印发《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着力推动京津冀经济绿色化,推进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绿色化,着力解决资源约束、环境污染严重、生态退化等突出问题。并表示,将严格落实新修订的《环保法》,切实加大监管力度,明确企业和各级政府的法定责任,加大对违规行为处罚力度,加快推进节能环保数据的开发,鼓励各地区各部门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探索实行“互联网+监管”的新模式。
【发展循环经济促转型】
尽管节能减排任重道远,但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2011年以来,我国单位GDP能耗逐年下降,也就是说,经济增速是建立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基础之上的。
“目前的经济增长是高质量的增长,考虑到了经济资源和健康的综合效益,可以让老百姓的‘综合幸福感’比以前更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说,尽管节能减排任重道远,但我们正在努力让环境“越来越美”。
吴舜泽则表示,经济增长跟环境保护之间不矛盾。过去那种褐色的经济是短期的、不可持续的,越是现在这个时候,越要加大对绿色基础设施的投资、对环保设施的投资。一方面这是补上前面环境保护的历史欠账,也对未来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的发展有着基础性的意义;另一方面环保投资本身对于GDP的拉动也有着正效益。
“环境保护领域,包括水污染防治,还有像大气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等,它们盈利的回报机制不像公路铁路、基建那样可以通过收费回收投资,所以对于吸引环境方面的社会资本来说,最要紧的是建立一个长期的、稳定的、合理的投资回报机制,让社会资本有钱可赚,解决这个最核心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用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吴舜泽说。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