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11时,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第七场新闻发布会召开,天津市分管安全生产的副市长何树山首次出席。
据何树山介绍,经过对海关、瑞海公司管理层、员工的反复核对,事故现场的化学品、危化品种类和数量已基本搞清楚。其中,氰化物的数量700吨左右,集中在核心区0.1平方公里范围内。
天津港危化品仓库爆炸事故后,氰化钠持续成为公众恐慌源头,被广泛认为是事故处置的主要安全隐患。
在天津市多次新闻发布会上,官方频发公布了事故现场及周边区域的空气、水体中氰化物指标,以及为防止氰化物扩散采取的措施。
不过,多位专业人士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分析,氰化钠是此次爆炸事故元凶的可能性不大,或另有“凶手”。
氰化钠恐慌
14日,曾参与处置类似爆炸事故的一位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告诉澎湃新闻,氰化钠系剧毒化学品,口服0.1克即可引发猝死。此外,氰化钠遇酸会生成剧毒气体—氰化氢(HCN),HCN会逸散到空气中,扩散、稀释,但遇雨,可能成为有毒溶液,降落到地面或水面。
与此同时,网络上流传着一则消息称:事故现场的大量氰化钠爆炸后挥发,遇水即成剧毒,京津地区居民最近千万不要淋雨。
前述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研究员表示,氰化钠是固体,不会挥发。氰化钠遇到酸性物质后生成的HCN气体,比空气轻,向高空飘,会很快被稀释。即使下雨也不用担心,因为HCN气体的浓度很低。
更有网友声称,以氰化氢致死剂量50毫克左右,并按照地球人口70亿算,700吨氰化钠,足以杀死全人类两次了。
16日,化工行业资深研究员曲睿晶表示,氰化钠是固体,即使被爆炸的气浪吹散,也会沉降下来,不会大范围扩散。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波及区域不超过2公里,事故现场的数百吨氰化钠也仅有少量泄漏,除了被回收,其他区域内散落的氰化钠已喷洒双氧水,消解成无毒的物质。对于氰化钠污染的土壤,需要后续做进一步修复。
在16日上午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军区参谋长史鲁泽表示,事故现场的氰化钠的数量和位置已经确定,现场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已炸开的25公斤装的,用双氧水或其他办法溶解。二是大面积的,用一米多高的墙挡起来处置;三是未被破坏的整桶,送到所属公司。
据天津市环保局官方微博消息,8月16日0点至24点期间,事故现场及周边17个环境空气监测点位中,位于东疆港的8号监测点位氰化氢累计出现1次超标(周边无敏感目标),超过《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0.08倍,其余各点位各项污染物浓度均未出现超标。废水和水环境监测结果显示,共5个点位氰化物超标,距事故点最近的点位超标最大,超标27.4倍。
天津环保局总工程师包景岭表示,事故外围空气、水、土壤等均达标,所有监测数据绝对真实可靠。
“氰化钠本身不会爆炸”
中国地震台网速报官方微博称,从波形记录结果估计,天津港瑞海公司所属危险品仓库发生的第一次爆炸威力相当于3吨TNT,第2次爆炸威力相当于21吨TNT炸药。
据媒体报道,氰化钠与硝酸盐、氯酸盐反应剧烈,会发生爆炸,HCN气体也会爆燃。
前述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告诉澎湃新闻,从爆炸威力上来说,氰化钠肯定是被排除的。从理论上说,氰化钠的泄漏应该是次生的。它应该是在其他物质爆炸时被带起来。过火时,氰化钠的外包装破损,泄漏后溶于水,事发后被监测到。
曲睿晶告诉澎湃新闻,该爆炸事故可能不是氰化钠引发的,同时,氰化钠也没有发生爆炸,包括氰化钠遇水等反应生成的氰化氢,也没有发生爆炸。因为,氰化钠是固体,不可燃,本身不会爆炸,同时,官方通报显示,事故现场的氰化钠泄露数量较少,遇水等反应生成的氰化氢气体量也不会很大。该事故中曾发生多次爆炸,最严重的一次爆炸当量相当于21吨TNT,不可能是氰化钠引起的,而更像是硝基炸药,由硝酸铵、硝酸钾等发生爆炸,金属钠、钾可能参与其中。
另有一位专家组成员向媒体分析,氰化钠是一种比较稳定的晶体,遇水并不会爆炸,只是遇到酸性溶液会形成氰化氢气体。就现场来讲,发生爆炸的原因是复杂的,简单认为是氰化钠或者钾、钠造成的爆炸是不科学的。
15日,天津市安监局副局长高怀友表示,初步认为,事故危化品主要集中在装箱区和运抵区,装箱区的危险化学品可能有:钾、钠、氯酸钠、硝酸钾、烧碱、硫化碱、硅化钙、三氯乙烯、氯碘酸。运抵区的危险化学品可能有:环己胺、三乙基铝、二甲基、二硫、甲酸、硝酸铵、氰化钠、4,6二硝基、邻叔丁基苯酚、2,4二甲基苯胺等危险化学品。
最初火灾是怎么引发的,第一次爆炸是怎么发生的,爆炸物是什么?仍有待解开。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