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图 |
天津港雨后路面出现的白色泡沫危害多大?
【《财经》记者孙爱民 贺涛 唐超/文】2015年8月18日上午,天津降下“8•12”爆炸事故后的首次雨水。网上随即传出雨中路面出现大量异常的白色泡沫,甚至有人出现不适症状。
对此,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绿色化学与技术研究室副教授张建安解释称,大量泡沫的产生,有可能是空气中的化学物质微粒和雨水产生反应,释放出气体所致。爆炸后产生的化学物质微粒,可能在空气中飘散,然后随遇水落下来,这些化学物质使得雨水变为弱酸性或者弱碱性,灼烧感可能是由此产生。
但是否造成危害要看雨水中有害物质的浓度,低浓度下不会造成持续伤害,用自来水冲洗不适皮肤即可。张建安分析,化学品污染在爆炸发生后的几小时内是最大的,随着几天来的大气的扩散稀释作用,化学物质的浓度是逐渐下降的。
数据印证了专家的推测。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17日零点至24点,甲苯、氰化物、氰化氢及挥发有机物未出现超标。8月18日12点—14点,事发地警戒区外,在9、13、15、16号点位检测出氰化氢,氰化氢值分别为0.005、0.003、0.003、0.007,未超限值。这表明,短期接触均不会对人体产生明显影响。
不过,17日数据显示,8个位于警戒区内(即爆炸核心区范围)点位超标,最大超标28.4倍。因此,一段时间内,民众还是尽可能不要靠近爆炸区范围内。
氰化物对人体的影响关键要看吸入量。氰化物的毒性主要来自里面的氰根CN,其能“抓住”人体血细胞中的三价铁离子,使得血细胞失去传递氧的功能,严重的导致人因为缺氧而死亡。
清华大学化学系分析分析化学教授丁明玉告诉《财经》记者,现场最大超标28.4倍,肯定对人体有害,但究竟造成何种程度的伤害,不好评估,这跟吸入量和个人体质都有关系。而且,并不是说氰化物一超标,就一定造成人体伤害。相关试验数据是通过动物身上得来的,在此基础上,限值会打出较大的安全余量,增加保险系数。
氰化物在自然界中不容易积累,水体对氰化物有较强的净化作用,其可与水中的微生物反应,转变成无毒的物质。这一过程比较快。
事故后氰化物泄露量比较大,逃出围追堵截的含氰废水的浓度可能会较大,但即使氰的污染量超过环境的净化能力,由于其在自然环境中也很容易降解。这就意味着,氰化物即使有些泄露,也会在短时间内在环境中消解,不会造成持续的危害。
如果现场的处置措施都能发挥作用,氰化物的污染影响可以控制。对于市民来讲,不接触含有氰化物的饮用水是没关系,此外,“如果发现氰化物引起的不适反应,应该立即就医。”丁明玉建议,核心区不测也知道是超标的,应该把检测点更多地设在周边居民区,这样才会有实际价值。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