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消耗“造就”了中国十几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也使其成为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中国在节能减排方面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不过中国的碳排放真的如外界预想的那么多吗?
来自哈佛大学、中国科学院和清华大学等国内外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在北京时间8月20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发表了对中国碳排放研究的最新进展。
报告显示,中国碳排放总量比先前估计低约10%~15%,重新核算后的中国碳排放在2000年至2013年间比原先估计少106亿吨,是《京都议定书》框架下具有强制减排义务的西方发达国家自1994年以来实际减排量的近百倍。
这项研究首次核算出基于实测数据的中国碳排放清单,其核算的碳排放数值可报告、可测量、可核证,是全球第一套基于同行评议和实测的发展中国家碳排放核算清单。
碳排放清单是全球变化模拟、气候模型构建、制定各国减排政策及国际谈判的基础。文章的作者之一、哈佛大学博士刘竹介绍,当前国家和全球的碳排放主要由国际机构依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方法和能源统计数据进行估算,碳排放数据发布机构包括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二氧化碳分析中心、全球排放数据库等机构。
简单地说,国际上对碳排放的计算方法是用不同能源的消耗量乘以排放因子,排放因子指的是消耗单位燃料时氧化的碳量。“各种能源消耗量由国家统计发布,但排放因子用的是IPCC测算出的西方国家的平均值,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没有自己的基础数据。”刘竹说。
在刘竹看来,中国的排放数据主要由西方发达国家科研及政府机构发布,其碳排放量的核算主要依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估计。
在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教授关大博看来,这项研究不仅对中国有意义,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也有示范效应,煤炭也是印度、南非等国家的主要能源,中国的研究可以为他们的研究提供一个样本。
界面新闻查询到的资料显示,这项研究工作已经进行了4年多。
自2011年起,在哈佛大学、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合作开展针对中国实际情况的中国碳排放核算工作,统计了中国所有行业部门化石能源燃烧的碳排放及水泥生产过程的碳排放,覆盖了中国99%的能源消费量,不仅重新核算了中国能源消费量,更得出了相对准确的中国各能源类型的排放因子。
科学家们发现,中国油品和燃气类的排放因子与IPCC推荐值相近,但煤的排放因子比IPCC推荐值低45%。另一项被高估的排放则是水泥生产过程中的排放—水泥生产过程的碳排放比基于IPCC推荐值的计算低40%左右。
中国科学院启动的“应对气候变化碳收支认证及相关科学问题”先导专项,为这一研究提供了翔实的数据。中科院上海高等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魏伟表示,这些数据都是经过实际测量得出的。
“中国的煤炭中灰分较高,含碳量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及世界平均水平,本研究实测中国煤平均含碳量为54%,但IPCC默认值为75%,”魏伟说,“这也就意味着中国煤炭并没有排放那么多二氧化碳。”
与之相对应的是,上个月一份由英国、中国、美国和印度相关领域专家合作完成的报告显示,尽管中国的碳排放总量仍在增长,但排放增速自2005年以来已“稳步下降”了大约30%,2014年增速甚至放缓至接近于零,并且中国的发电厂平均能源使用效率也处在世界领先水平。
该报告提到,中国政府采取的多项政策措施在减缓本国碳排放上发挥了关键作用,这其中包括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以及加强空气污染治理等方面出台的相关政策。
“这些发现的确会有非常显著的全球性影响,因为中国占了全球三分之一的总排放量。如果我们按中国减少了15%的碳排放量来看,全球的碳排放就相应减少了5%”参与研究的哈佛大学博士刘竹在接受BBC采访时指出。
不过也有其他学者对该研究持怀疑态度。
“毫无疑问,这项研究能够证明中国此前的碳排放确实被高估了,但却没有影响全球排放量的变化。”爱丁堡大学教授戴维·雷伊对BBC说。“这只意味着中国的减排工作确实有所成效。”
在科学家们看来,这一研究成果更大的意义是不仅仅要纠正对中国碳排放的不准确评估,更希望中国科学家基于实测数据研发的各类数据库,能被国际社会所承认,成为国际气候变化相关研究、特别是中国碳排放研究的依据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1月30日到12月11日,联合国气候大会将在法国巴黎举行,上述两项研究结果能否为中国争取更为公平合理的发展空间也成了外界关注的焦点。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