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新闻 > 泰国爆炸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军事 | 评论

曼谷爆炸另一条“生命线”:翻译志愿者兼协调员

来源:澎湃
曼谷朱拉隆功大学医院,泰国志愿者阿生站在病房外。文内图均来自澎湃新闻记者 张新燕
曼谷朱拉隆功大学医院,泰国志愿者阿生站在病房外。文内图均来自澎湃新闻记者 张新燕
8月20日, 曼谷朱拉隆功大学医院,常住泰国的中国志愿者旦旦站在急诊室二楼病房门口翻着手机和其他志愿者联络。
8月20日, 曼谷朱拉隆功大学医院,常住泰国的中国志愿者旦旦站在急诊室二楼病房门口翻着手机和其他志愿者联络。
8月20日, 曼谷朱拉隆功大学医院,常住泰国的中国志愿者旦旦(花T恤)帮助来自香港的两名伤者家属与院方工作人员沟通,希望能够将伤者尽快转回香港接受治疗。

  8月20日, 曼谷朱拉隆功大学医院,常住泰国的中国志愿者旦旦(花T恤)帮助来自香港的两名伤者家属与院方工作人员沟通,希望能够将伤者尽快转回香港接受治疗。

志愿者倪征下午两点多才吃上午饭,临时需要翻译,吃了一半的饭盖上就忙去了。
志愿者倪征下午两点多才吃上午饭,临时需要翻译,吃了一半的饭盖上就忙去了。
泰国志愿者阿生。
泰国志愿者阿生。
2015年8月20日, 曼谷朱拉隆功大学医院,泰国志愿者阿生在和同事交流。
2015年8月20日, 曼谷朱拉隆功大学医院,泰国志愿者阿生在和同事交流。

  他们是一群特殊的群体,在曼谷大爆炸后的救援中,构成了某种意义上的一条“生命线”,他们便是翻译志愿者。

  在曼谷的医院收治大量中国伤员时,中文翻译成为紧急需求。24岁的李晶磊在第一时间组织翻译了泰语资料,并成立了10个微信群,协调泰国官方、医院和伤者三方的信息沟通。

  与李晶磊一起“奋战”的志愿者中,还有一对来自中国的夫妇,他们争分夺秒,互相支持;还有一位腼腆的泰国华裔小伙,挤了三次轻轨,坐了一个半小时才到医院。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通过在曼谷的实地采访,走近这些可爱的志愿者们。

  建了10个微信群沟通

  8月20日是曼谷大爆炸发生后的第三天,朱拉隆功纪念医院2楼的急诊看护室气氛趋于平稳。但由于访客和媒体的不断增多,看护室外安排了两名保安看守,除了家属朋友外一律不让进。

  或许“旦旦”是唯一一位只靠“刷脸”就能进入急诊看护室的非伤员关系者。虽然他胸前也别着“Volunteer”(志愿者)的标识牌,但他除了做志愿者的翻译工作外,更是一名信息统筹协调者。

  “旦旦”就是李晶磊,是一名定居曼谷的昆明人。17日晚上大爆炸发生时,他正在一个公园跑步。当他打开手机时,发现很多网友@他,转发媒体的报道,急需志愿者帮助。他立刻打车准备前往离事发地只有几十米的警察医院。

  “警察医院那边的志愿者很快就招满了,我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就调头去了另一家中国伤者较多的朱拉隆功医院。”李晶磊在工作的间隙向澎湃新闻回忆道,“到达医院后正好赶上医院负责人在通报伤亡情况,一家云南来的媒体不懂泰语,我就主动担任翻译工作。”

  李晶磊在曼谷开了一家小规模的翻译工作室,3位专职和16位兼职的团队,主要翻译中文、英文、泰语和越南语。他因为翻译过7部泰剧,在网上有很多粉丝。

  “事发后,我去红十字会医院当志愿者,发现在那里有中国人想去献血,但献血表格都是泰语看不懂,于是我首先将表格翻译成了中文。”李晶磊说:“之后我又组织团队,翻译了泰国司法部的赔偿补偿途径简易版,并快速发布到网上。”

  李晶磊曾经做过一段时间媒体,很清楚信息沟通的重要性。于是他率先建立了微信沟通群,并逐个细化到如今的医院群、家属群、警察群、旅游部群、媒体群等10个群。有针对性地减少了沟通成本。

  “来到朱拉隆功医院后,因为很多志愿者泰语不是很好,可以说‘一直被需求’,基本上在协调泰国官方、医院和伤者这三方的信息沟通。”李晶磊说。

  哪里有人被找到,哪里有人确认死亡,哪里出来了新的规定,哪里下发了新的通知……他的微信朋友圈和微博在最近几天,一直在滚动发布各种与中国伤员有关的信息。

  “现在感觉就是好累。”李晶磊告诉澎湃新闻,事发当晚为了整理资料一宿没睡,之后的两天也只睡了几个小时,但他丝毫没有在意。

  “当时也没想这么多”

  与李晶磊一起在急诊看护室“奋战”的几名志愿者中,还有一对来自中国的夫妇。

  37岁的倪征(化名)是国内一所大学的老师。他本科在国内学了傣泰学,后来又去泰国清迈留学5年,专攻泰语。今年7月初,倪征和妻子来到曼谷的玛希隆大学做科研交流,原本预定在8月20日回国,但在17日发生了曼谷大爆炸。

  “正好赶上了这个事。”20日下午1点18分,忙碌了一早上的倪征终于可以出来吃口盒饭。他告诉澎湃新闻,事发后在泰国的一位老师打电话给他,说看到新闻急需会中文的翻译。“于是我和妻子一起先去了现场附近,后来去了警察医院,再后来到了这里(朱拉隆功医院)。”

  “当时就不怕后续爆炸之类的危险?妻子没有阻止你吗?”澎湃新闻问道。

  “当时也没想这么多。她(妻子)也会一点泰语,也想来的。我们算是互相支持吧。”倪征边说,边快速地向嘴里送饭,看得出来,他在争取一分一秒的时间。

  3分钟之后,急诊看护室里两名护士匆匆走出来,示意有突发情况。倪征赶紧起身,放下吃了一半的盒饭,离开了座位。

  10多分钟后,他才回来继续吃饭。“刚才来了泰国皇室的相关人员,这次是代表泰国红十字会过来的,我要去翻译。”

  在事发后的三天里,倪征已经记不清做过多少类似这样的翻译工作。“主要是协助护士翻译,也要接待来访的人。记得有一位重伤患者要进手术室,需要全面的消毒换服装,这涉及到医学上的词汇,需要比较专业的翻译。”倪征说道。

  “至少在这里还要一个星期吧,准备向国内的领导请假。”吃完饭,他又匆匆跑进了急诊看护室。

  每天早上6点半挤轻轨来医院

  在朱拉隆功医院住院部的另一栋楼的入口处,两张长桌构成了问询接待处。21岁的阿生坐在两张长桌后面的一排椅子上,静静地等待。

  阿生是出生在泰国的华裔,中文名字叫胡应华。他的家乡在泰国北部清莱府的美斯乐村,是泰国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和旅游地。阿生只读到了小学六年级,17岁便出来打工。

  “N多地方我都去,有什么做什么。摘水果,种茶叶,装修餐厅的天花板……”腼腆的阿生慢慢向澎湃新闻打开话匣子:“我每年都会来曼谷打工,然后过年回去。今年5月份来曼谷,在这里读导游。”

  曼谷大爆炸发生后的第二天,阿生主动向老师请缨:“我也会一点中文,我想去做志愿者,帮助那些受伤的人。”他告诉记者,因为自己的家乡也有不少中国人,“大家总归是一家人,我有责任去帮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阿生住在曼谷的郊区邦坑(Bangkae),事实上,每天过来朱拉隆功医院并不方便,而且费用都是自己承担。“早上6点半就出发,坐曼谷的轻轨,需要1个半小时才到医院。早高峰的轻轨实在太拥挤,我挤了三次才终于挤进去。”

  阿生不像李晶磊那样活跃,只是静静地坐在椅子上等候差遣,偶尔有中国访客前来询问,他就上前翻译或者带路。

  “早班是8点到下午2点,之后有朋友会来换班。”阿生表示,在结束志愿者工作之后,他还要赶去下午的导游学习。“虽然这样一天比较累,但也很充实。”

news.sohu.com false 澎湃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66580 report 4766 曼谷朱拉隆功大学医院,泰国志愿者阿生站在病房外。文内图均来自澎湃新闻记者张新燕8月20日,曼谷朱拉隆功大学医院,常住泰国的中国志愿者旦旦站在急诊室二楼病房门口翻
(责任编辑:UN652) 原标题:直击曼谷爆炸|另一条“生命线”:翻译志愿者兼紧急协调员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