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吸引大批在沪犹太难民聚会的白马咖啡馆,近期即将开放。
8月21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上海市虹口区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了解到,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在提篮桥地区原址上复建起来的白马咖啡馆即将开馆,与此同时,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也正在积极重新布展,充实展品,届时将与白马咖啡馆一起开门迎客。
咖啡馆创办人提供历史资料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陈俭介绍,白马咖啡馆原址是长阳路临潼路路口的一座三层小楼。1939年,来沪避难的犹太难民鲁道夫·莫斯伯格和亲友买下此楼,开办白马咖啡馆,成为当时犹太难民重要的日常聚集场所。
8月21日,澎湃新闻记者在长阳路上见到了这幢重新复建的小楼。这座小楼共有三层,外观上看,其模仿了欧洲的建筑风格,同时也有东方情调。
走进大门,一楼的咖啡馆已现雏形。据咖啡馆店员介绍,室内陈设完全按照当时犹太难民聚会的场景布置,待到咖啡馆正式开放时,人们可以坐入其中,不仅可以感受犹太难民生活场景,也可以以亲民的价格喝上一杯香浓的咖啡,“这里的消费基本和一般咖啡馆差不多,一杯咖啡价格在20-40元左右。”
目前,白马咖啡馆的二楼、三楼仍在积极布展,未来将作为临时展厅,补充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展品陈列。二战期间,至少有2.3万名犹太难民在上海避难,提篮桥地区是举世闻名的犹太难民避难区。对犹太难民而言,包括“白马咖啡馆”在内的数家咖啡馆使其在一定程度上重温欧洲生活方式,一度令提篮桥地区拥有“小维也纳”之名。但随着犹太难民撤离,当地的咖啡馆文化一度断裂,咖啡馆被悉数拆除或移作他用。2009年,白马咖啡馆原址在长阳路拓宽工程中被拆除。
复建的白马咖啡馆参照了咖啡馆创办人莫斯伯格及其儿子提供的珍贵历史资料。“犹太难民纪念馆在澳大利亚举办巡展时,意外收获了莫斯伯格及其儿子提供的咖啡馆原址照片。照片上白马咖啡馆的室内室外装饰都非常清晰,包括窗帘的款式、颜色,星形的椅子,这些照片都对正在建设中的白马咖啡馆起到非常好的参考作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陈俭说。连廊顶部镌刻犹太诗人作品
除了复建白马咖啡馆外,为了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内也添加了一些新的设施,同时还对原来的几个展厅进行了大规模的重新布展。
中国旅美艺术家何宁曾参与当年上海犹太纪念馆的设计工作,馆内的标志性建筑“上海名单墙”便是他的作品,此次纪念馆重新布展,他再次参与进来。
何宁说:“这次新添加的设施,最具特色的是连接第二、三展厅的连廊。在2007年纪念馆新建时,由于二三展厅当时没有连接,相对独立,在参观的路线上有一些不合理。现在新建了连廊,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据他介绍,连廊顶部镌刻着一首诗,以中文、英文、希伯来文三种语言呈现:“上帝怜悯幼儿,却不怜悯少年,对年长的更丢开不顾,让他们自生自灭。他们有时要匍匐在地,爬过燃烧的沙砾,找到救护的地方,浑身都是血迹。”
何宁阐释道:“这首诗是犹太诗人阿米亥的作品,讲上帝选择犹太人给他们以困难,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奉献和牺牲,才得到安全,把它跟上海联系了起来,正好这个厅引导他们进入另一个展厅,展现日本人设立的隔离区。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苦难,有一种隐喻的意思,我觉得对大家都会很有触动。”
此外,新增的连廊两侧各竖立着三根柱子,象征了犹太民族的三种品格,分别是坚忍、精明、勤奋。“柱子上的图案是英国一家博物馆收藏的犹太的《托拉》经卷和后来的《旧约》上的图案。”何宁补充说。
新增“无国籍难民限定居住区”立体地图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陈俭表示,过去,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内主要以图片资料为主,重新布展后的犹太难民纪念馆,拥有史料近500份,通过分类整理、编排,从中挑选出有代表性、有意义的实物近100份进行展览,并将搜集整理的犹太人在虹口避难期间发生的故事进行展示,还原温情记忆。
他还补充道,此次布展还重构了馆内的参观线路,扩大了展陈区域,引入了新媒体,丰富了游客体验,希望通过做实犹太馆公共微信服务,实现语音导览功能。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在馆内第二展厅的进门处,新增了一张名为“无国籍难民限定居住区”的立体地图,下方大屏幕循环播放着地图上各个地点的3D实景动画。
设计师林勇说:“这个地图本来在当时国民政府出的一本书里,地图只画了一块,因为二战胜利,就没画下去,正好画到了这里。我们这次重新布展时,从中真正清楚了解到了当时犹太难民分布的全景。”
整个犹太难民隔离区东起大连湾路(今大连路),西至兆丰路(今高阳路)、茂海路(今海门路),南至倍开尔路(今惠民路),北至周家嘴路。展出的立体地图上清晰标注了当时犹太人的学校、工厂、医院等,共涉及40个街区。此外,第二展厅内的一角,还以实物陈列的方式展示了当时犹太难民的一个起居室,大约4平方米的房内,摆放了餐桌、椅子、写字台、储物柜、行李箱、电视机、电风扇等物品,物品之间只有一条小缝隙,房内基本无法走动。馆长陈俭表示,当时犹太难民就是在这么狭小的房间内生活,展示的家具也是当年犹太难民使用过的,都有几十年历史,只有极少数物件是仿制品,完全再现了当时犹太难民的生活。
展厅内还陈列着一些外文书籍。陈俭表示,这是一位名叫林道治的中国老人捐赠的。“当时由于战乱,林道治受他的犹太邻居的委托,为其保存了1700多册书籍,可后来这个犹太人再也没来取。”陈俭说,几十年后,林道治的家人托纪念馆寻找这个犹太人,但最后也没找到,老人的后人决定把这些书捐献出来。“这些书目前暂时由我们纪念馆委托虹口图书馆来保管,此次布展,我们也借用了一部分书来展出。”陈俭说。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