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小跟随父亲在部队生活、东奔西走,亲眼目睹了抗战勇士们或重伤、或死亡的惨烈景象,看到了日本人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他立志“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
从部队转业后,他毅然放弃组织给安排较为“轻松”的工作,主动提出要去“最困难的地方”—一个海拔四五千米高,偏僻贫穷、空气稀薄、气候奇寒的藏族牧民集聚区,为那里的藏民看病治疗。
离休后,他在丽水松阳县新华路上一幢不起眼的小楼房安居了下来。虽然今年已经87岁高龄,但身体依然健朗。回忆起70多年前的烽火岁月,老人声音洪亮、语速飞快,说到激动处,还站起来比划扛枪、扔手榴弹、冲锋等动作。 记者 黄小宾 实习生 邱一文
15岁跟随父亲来到部队,18岁成为一名卫生员
1928年8月,李培祥出生于河南省沁阳县紫陵镇紫陵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家里兄弟三人,他最小。为了生计,父亲李家义出门当长工,两个哥哥在工厂当学徒,自己则帮人干些杂活。
“当时全家人饥寒交迫,自己在很小的时候,便懂得了许多人间冷暖。”李培祥说。
1932年3月,中共沁阳第一个党支部在紫陵村成立,在当地播下革命的火种。1939年,只有14岁的大哥李培财,只身前往山西太原参加革命,后来在解放太原的战役中光荣牺牲。
1942年,父亲李家义参加太岳军区沁河支队一大队,在大队部当炊事员。沁河支队有1000多人,在沁阳、焦庄、孟县一带活动。
15岁的李培祥也随父亲到部队一起生活。由于年纪尚幼、个子太小,给父亲打了一年的下手。
1945年5月,沁河支队被整编入太岳军区第24旅。父亲李家义在第24旅71团2营营部做炊事员。18岁的李培祥在参加了半个月的集训班后,成为2营4连的一名卫生员。
当时,他一个人负责一个连队的医疗。一瓶碘酒、一瓶酒精、一把土剪刀、两块木质骨折夹板和四五个绷带,装在一个土挎包里,就成为他的常备装备。
夜袭日军据点,用炸药包成功地端掉了敌人碉堡
刚随父亲进部队的时候,李培祥并不确切懂得战争的深刻含义,但在亲眼目睹了战士们或重伤、或死亡后,李培祥慢慢体会了战争的残酷以及战士们的英勇,自己也深受影响,变得坚毅、勇敢起来,并立志“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
抗日战争中的许多经历,李培祥已经记不大清楚,但唯独记得有一次夜晚偷袭日军占领区的情形。
“当时的战场就在紫陵镇,日军占领了一处高地,企图借此进行最后的反抗。”李培祥回忆,为攻下日军碉堡而不被发现,李培祥所在连队白天睡觉、休息,到了暮色降临,就悄声整装,秘密行动。
“日军碉堡不仅有高大的铁丝网保护,更有如陷阱一般的暗沟,‘鬼得很’,一不留神就会掉入其中。此外,还必须躲避敌方的探照灯,要知道,一旦被发现,敌人就会拿起机关枪扫射,不仅是明处的兄弟遭殃,暗处的战友也会受到牵连……”
最后,李培祥和战友们还是克服重重困难,穿过各种障碍,成功地在日军碉堡下安装了炸药包,顺利完成了任务。
“炸药包炸开的那一刻,全连兄弟都兴奋不已。”描述那夜的场景,李培祥神情生动,目光凝聚,一切恍如昨天。
当记者问到参战是否会害怕时,李培祥毫不犹豫地说:“当时心里只有一个简单的念头:听从指挥官的命令,只许往前,不许往后!”
李培祥还表示,当时大哥在另一个部队服役,这也给了他莫大的精神支柱。
在之后的解放战争中,李培祥参加了临浮战役、襄樊战役等几次著名的战役,并在1946年、1947年、1948年三次荣获“战斗英雄”称号。
从部队转业后,他向组织提出去“最困难的地方”
1956年,李培祥从部队转业,组织上原本安排他去青海省西宁市医疗部门工作,但他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自我要求,向组织提出,去“最困难的地方”。
当年12月,李培祥被分配到青海省玉树州曲麻莱县。那是一处偏僻贫穷、空气稀薄、气候奇寒的藏族牧民集聚区,一个位于海拔四五千米黄河之源的小县。
曲麻莱县缺医少药,当时藏民观念落后,对现代科学的治病方式不信任。为了取得藏族同胞的好感,李培祥学藏语、练骑马,以雪域高原为家。
在去乡下为藏民诊治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野熊、野狼;有时大雪大雾,只能在野外忍受零下几十摄氏度的严寒;有次骑马不慎滑入山涧,他昏昏沉沉忍痛爬回了马背。
这些事迹,在藏区逐渐流传,慢慢地,藏族同胞对这位共产党员医生刮目相看,最终他与藏民打成一片。
1962年,李培祥被调往长江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南麓的八一公社。此处山高水险,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李培祥克服重重困难,创建了当地唯一的卫生所。他拾牛粪、盘炉灶,当医生、做护士,没日没夜地为患者热情服务,从不叫苦叫累。
1969年12月5日的《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由新华社通讯员采写、题为《沥尽肝胆为人民—记十三年如一日奋战在巴颜喀刺山麓的白衣战士李培祥》的长篇通讯,让他一下子成为远近闻名的“名人”。
独自养大四个孩子,他是孩子眼中最伟大的父亲
1972年,李培祥被安排至遂昌县第二人民医院内科工作6年;后又在遂昌县防疫站工作3年;1982年,松阳恢复县制后,李培祥到该县防疫站工作,并于1988年离休。
“母亲在1976年就早早地离开了我们,兄弟姐妹4人都是父亲一手把我们拉扯大的。”李培祥的大儿子李贤光告诉记者,最让他们感动的是,自母亲去世后,父亲就一直单身到现在。“可以想象,一个人既当爹又当妈,照顾4个孩子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他是我们眼里最伟大的父亲!”
如今,李培祥的4个子女都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事业,他平日看看报纸、电视,还能自己做做饭,日子过得简单幸福。没事的时候,李培祥也会翻出过去的各种奖章、荣誉证书来看看,回忆当年,老人感到非常满足。
记者突然想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那句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或许这句话,就是李培祥一生最真实的写照吧!
老兵档案
李培祥,87岁,河南省沁阳县人,家里兄弟三人,他最小。1942年,15岁的李培祥随父亲到部队生活。1945年5月,18岁的李培祥在参加了半个月的集训班后,成一名卫生员。在之后的解放战争中,李培祥参加了临浮战役、襄樊战役等几次著名的战役,并在1946年、1947年、1948年三次荣获“战斗英雄”称号。1956年,李培祥从部队转业,向组织提出,去“最困难的地方”,于是先后被安排到青海省玉树州曲麻莱县、巴颜喀拉山南麓的八一公社工作。
1972年,李培祥被安排至遂昌县第二人民医院内科工作6年;后又在遂昌县防疫站工作3年;1982年,松阳恢复县制后,李培祥到该县防疫站工作,并于1988年离休。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