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军事 | 评论

艺术课的最大作用在于唤起孩子艺术潜质

来源:搜狐教育

  90多年前,蔡元培先生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宏愿,阐述了文学艺术对于陶冶情操,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作用。 物艺相通,科学和艺术、物质和精神是互相融通、互相为用的,在中外大师的身上我们也看到了诸多物艺皆佳的例子。

  本期《掷地有声》搜狐教育名家沙龙联合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邀请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为艺教育顾问陈曦,中央美院副教授、教育部高师课程改革核心专家马菁汝跨界尖峰对谈艺术教育的本源,特邀主持人为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秘书长、《财经》杂志主笔马国川。

  艺术课的最大作用在于唤起孩子艺术潜质

  马国川(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秘书长、《财经》杂志主笔):李校长,我知道您是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开始接受教育,那个时代有没有艺术教育,就是说您受艺术教育的启蒙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李希贵(北京十一中学校长):按我们那个时代的艺术教育在学校里不被重视,音乐课、美术课开的也不是这么完整,甚至没有专业的老师,而且那个时候我们对艺术也没有太多的概念,或者理解的比较宽泛。尽管那时候学校没有相对比较完整的课程,但不能忽略艺术对孩子成长的积极影响。

  马国川(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秘书长、《财经》杂志主笔):据我了解当时艺术老师是非常缺乏的,甚至农村没有专业的音乐、美术老师,没有很完整的专业的艺术教育。

  李希贵(北京十一学校校长):对,其实很多专业的艺术人才有时候不是靠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他们有艺术天性和基因,而教育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帮助这样的孩子发现他的艺术潜能。所以艺术类的课程最大的作用在于帮助唤醒孩子的艺术潜质。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说,音乐和美术对一个人的大脑的影响是很大的,一到三岁,甚至零到三岁,你能不能听到多样的声音,就决定了你的神经元能不能被打通多少。教育上有一句话是"钢琴曲是思维的体操"。所以好多年轻的妈妈,我都告诉她,让孩子多听各种钢琴曲,紧凑的、舒缓的各种钢琴曲,从怀孕就开始听,一直叫孩子听到三岁,这个时候,孩子好多神经元就会被打通。再就是看更多的颜色,尝各种味道,打通声音和视觉的神经元

  我们一般人90%以上的神经元是坏死的,没有被打通,小的时候接触的东西太单一,没有被开发。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本身不仅仅是艺术修养,它对人的思维开发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育对个人的专业成长到底起到多大作用这个值得探讨,但是对一般的孩子来说,我们追求的不是让他要成为一个艺术专业人才,而是从更高的层面健全他的人格,提高他的艺术修养。艺术教育弥补了其他学科没法儿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对人的艺术修养、情感、情趣的培养,这些在数学课、物理课等无法实现或者实现困难的。

  小提琴演奏家的音乐路:完成父亲的心愿

  马国川(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秘书长、《财经》杂志主笔):您作为一个小提琴演奏艺术家,是怎么一个成长的过程?

  陈曦(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为艺教育顾问):孩子很多时候会完成父母的心愿,我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我父亲也是从事艺术相关,但当时赶上文革,他学艺术的过程也比较艰难,所以在有了我之后,他特别希望我能子承父业,或者说去完成他还没完成的事业。

  于是在没有生我之前,他就已经想好让我拉小提琴了。听母亲说刚生完我被从产房抱出来的时候,父亲第一件事不是看我脸长什么样子,是先从包裹里拆开看手长不长。我从小就被父亲引导听音乐,甚至从胎教就开始听音乐,往这方面去发展。但我就在美术上缺失,从小到现在都不会画圆,画画就更不用提了。

  马国川(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秘书长、《财经》杂志主笔):很多艺术大师的父母对他的艺术教育会比较严格,你的父母在这方面也对你要求比较严格吗?

  陈曦(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为艺教育顾问):是比较严格。因为音乐尤其是演奏艺术可能跟美术等不一样的是对童子功要求特别重要,这可能也是很多父母着急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之内,如果你在十岁或者是在八岁之前,不具备掌握一些特别有用的技巧的话,那你以后是没有办法发展下去的。所以为什么音乐或者演奏艺术会比其它更严格,因为它等不了,不可能等你明白事之后再开始练这些东西。

  初中老师一句鼓励的话让我走上艺术的道路

  马国川(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秘书长、《财经》杂志主笔):马老师,您那个时代是怎样接受艺术教育的?

  马菁汝(中央美院副教授、教育部高师课程改革核心专家):从我个人的经历我能够深深地感受到老师的鼓励特别重要。我上初中时临摹过一幅画,临摹完之后,老师说你这画临的非常好,以后可以出去做画展了。当然我觉得突然间自己找到了绘画方面的才能,好像之前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但老师一句鼓励肯定的话,马上就会让自己产生了无限的联想,也朝着这方面努力。自此我非常喜欢美术,也是班上的美术课代表,高中也读了艺术高中。

  我们那个时代的艺术教育是比较缺失的,而且不专业。我一个同学是学医学的,但他对艺术或者艺术大师完全不了解。前段时间我也做了一个调研,发现现在百分之七八十的人对艺术或者艺术大师的概念很陌生。比如让他们说出几个大师的名字,可能只能说到达芬奇、齐白石这样的,再往下说就不知道了。虽然我们很多人不少艺术专业的不需要太多相关知识,但艺术综合素养的教育也是非常不够的。

  定位有误导致很多家庭艺术教育失败

  马国川(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秘书长、《财经》杂志主笔):有很多家长让孩子走艺术的道路可能更多是为了圆自己当初的梦想,李校长您怎么看现在的艺术教育市场?

  李希贵(北京十一学校校长):因为定位存在误区,我们家庭的艺术教育很多都是失败的,很多家长把孩子定位为培养未来的艺术家,但后面发现艺术家的路走不通然后就放弃,甚至由于一直专注艺术的培养而荒废了文化课学习,这样就造成了失败。其实这里面最重要的是对孩子的定位有问题。

  可能家长也很无奈,现在的升学现实可能对他们造成了很多迷盲。但从教学本身来说,我们还是会顺应孩子的天性,帮助孩子去发现他自己。当没有发现的时候,也不要操之过急和急于求成,真正培养艺术家必须建立在天分的基础上。我们经常提起爱迪生的那句话: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但爱迪生接着又说了,这1%的灵感比99%的汗水还要重要。我们有时候经常忘了后半句,但是对大部分孩子来说,通过艺术教育的培养,有一种能够发现美、欣赏美的眼光去陶冶自己就够了。而真正去创造美,我觉得也不要太局限在艺术家身上,在生活和在工作之中,美不仅仅就是音乐和美术,我们可能用不同的形式在创造美。

  和郎朗一起成长的岁月:艺术氛围很重要

  马国川(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秘书长、《财经》杂志主笔):陈老师你在艺术道路上,有没有感觉到家庭的压迫感或者有过逆反心理?

  陈曦(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为艺教育顾问):从来没有过。可能我比较另类,也喜欢音乐。我觉得一个环境特别重要。现在的孩子跟以前可能不大一样。我和郎朗都是在沈阳一起长大的,当时不是在我家就是在郎朗家,我们几个小孩拉琴、弹钢琴、玩儿,父母和家长也在讨论音乐,我觉得这种氛围特别重要。家长要给自己的孩子创造出一个有音乐氛围、有艺术氛围、或者有美术氛围的环境,这个特别重要的。

  小时候,我一直以郎朗为榜样。假如朗朗跟我说他今儿练了八个小时的琴,而我练了六个小时,我就会觉得我还不够也会去追赶,不会说自己练时间足够了,或者抱怨练得太久很累很苦。我们那时是良性的比较,而不是现在很多家长和孩子间的攀比。

  艺术带给人自信甚至可以疗伤

  马国川(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秘书长、《财经》杂志主笔):您觉得艺术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或者怎么看待艺术对生活的影响?

  马菁汝(中央美院副教授、教育部高师课程改革核心专家):音乐、美术等实际上是可以带给人自信的,甚至可以疗伤。我研究的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他就有这么一个经典的案例,有一个12岁的盲人小女孩,她一开始有自闭症,罗恩菲德就教她泥塑,用这种艺术形式打开她的心扉,然后一点一点和她交流,最后她给自己做了一个自塑像,从以前的自己中然后脱离出来、独立起来。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音乐也好,美术也好,都是会有增加自信心,调节你的素质,增强自信心,为什么很多学美术的人好象每天都很自在,实际上就是很多画家把情绪宣泄到画上,创作也是一次宣泄的过程。

  我曾经给很多的学生说,我们很幸运选了这个专业,你永远是跟美打交道。不管我在教艺术史还是教绘画的时候,我觉得大家永远是在用颜色、用笔来创造美。我觉得艺术真的应该是融入到每个人的生活里,生命里。

  给家长建议,不要给孩子选太多艺术种类

  马国川(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秘书长、《财经》杂志主笔):陈老师,不管是家庭环境还是朋友间的圈子也好,氛围确实很重要。但很多家长让孩子接受艺术教育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您怎么看待?

  陈曦(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为艺教育顾问):首先我觉得现在的家长给孩子选的东西有点太多。现在的小孩甚至比领导人还忙,早上起来学完英语就开始学钢琴、学美术、学小提琴等艺术门类。家长应该理性的选择几个或者一两个就够了。

  其次在学习音乐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方法要正确。社会上很多的培训机构,说是培养兴趣爱好,但很多没有标准。有次我陪一个朋友去商场的琴行试课,那儿的钢琴老师说你随便弹就行,弹错弹错都无所谓。但我看来这背离了艺术教育的底线,虽然听完孩子可能很快乐,但这种快乐建立在欺骗之上,而且老师可能教的弹奏方法是错误的,这是需要注意的。

  如果自己是非音乐家庭,家长如何给孩子创造好的音乐条件?我觉得有一点非常重要,看音乐会。现在全国尤其是北京,音乐会非常多,画展也不少,不像我们那个年代,一年能看几场音乐会不得了了,而且门票也非常贵,现在已经好了很多了。现场听音乐会是一个很好的熏陶。这是听唱片、网上欣赏等无法实现的。

  马国川(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秘书长、《财经》杂志主笔):我们这期的话题是艺术教育的颜色。您怎么理解这个"颜色"?

  陈曦(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为艺教育顾问):我的想法就是水的颜色,因为教育在不同的环境是不一样的。水是透明色的也是纯净的,当然也是受环境影响的。

news.sohu.com true 搜狐教育 https://news.sohu.com/20150831/n420174578.shtml report 5069 90多年前,蔡元培先生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宏愿,阐述了文学艺术对于陶冶情操,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作用。物艺相通,科学和艺术、物质和精神是互相融通、互相为用的
(责任编辑:UN988) 原标题:艺术课的最大作用在于唤起孩子艺术潜质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