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要闻 > 时事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军事 | 评论

投入产出比不该是真正的审计成果

来源:现代金报

  审计署9日发布了2014年度审计署绩效报告,报告显示,在可用货币计量的审计成果中,2014年审计署财政拨款支出共12.07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256,人均审计成果为9274万元,即审计署每花1元财政资金,可为国家带来增收节支等经济效益256元。(9月9日新华网)

  在审计署的绩效报告里,出现用货币计量的审计成果,大概只是一个惯例。其所欲表达的,是审计部门直接替纳税人挽回的经济损失—拿纳税人1元钱就能还给纳税人256元,这是看得见的可以数字化的审计成果。审计部门的存在价值之一,就是要监督相关部门花钱,查出问题并且要求整改,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越大,当然就是审计绩效越好。这个意义上,用投入产出比来评价审计成果,似乎没什么问题。

  但是,站在公众的视角,就算审计获取的经济效益再大,也难以让人感受到该有的喜悦,反而隐含着一层深深的忧虑。虽然审计署追回的经济效益大,意味着纳税人花在审计署身上的钱没有白花,但是,这同时也意味着,相关部门存在的违规问题依然很大,而且年年审年年犯。不得不说,这在一定程度上,凸显着审计的无力,甚至无效。毕竟,公众最看重的审计成果,是期待“审计风暴”之后能够带来的“问责风暴”和“廉政风暴”。

  过去这些年,“审计风暴”给人最强烈的感觉就是:既是开始又是结束,除了证明审计的无力与问责的虚无之外,似乎不再具有更多的意义。一个足以说明问题的指标是,乌纱帽从来就很少因为“审计风暴”而掉。换句话说,“审计风暴”刮得很猛,货币化的审计成果也很大,但违法违规者受到的损伤却很小,大不了今年整改后明年接着再犯。如果是这样,可用货币计量的审计成果越大,公众的感受反而会越悲哀。

  归根到底,审计只是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最终目的是要将查出的问题尽快予以解决和纠正,追究责任,惩前毖后。这个意义上,可用货币计量的审计成果大小,其实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审计发现的问题能够真正被整改,同样的问题不要今年审了明年接着再犯,与此同时,审计不应该是自弹自唱的独角戏,审计成果应该直接体现为问责与反腐的成果。如果哪一年,可用货币计量的审计成果越来越小,以至于根本查不出问题来,那才是真正的最大的审计成果。盛翔

news.sohu.com false 现代金报 https://dzb.jinbaonet.com/html/2015-09/10/content_288420.htm?div=-1 report 1096 审计署9日发布了2014年度审计署绩效报告,报告显示,在可用货币计量的审计成果中,2014年审计署财政拨款支出共12.07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256,人均审计
(责任编辑:UN652) 原标题:投入产出比不该是真正的审计成果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