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访美 > 习近平访美消息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军事 | 评论

中美表态两国在气候问题上“没理由成为对手”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杨漾
9月15日至16日,首届中美气候智慧型/低碳城市峰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

  9月15日至16日,首届中美气候智慧型/低碳城市峰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

  当地时间9月15日至16日,首届中美气候智慧型/低碳城市峰会(下称“峰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这是继去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美国总统奥巴马共同发布《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后,两国再次在气候变化议题上展开对话与合作。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峰会的召开,恰逢习近平应邀访美前夕,令中美气候合作话题再次升温。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美国国务院气候变化特使托德-斯特恩等两国气候事务高级官员,以及来自中国北京市、四川省、海南省、深圳市等省市的政府领导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休斯敦市、西雅图等州市的州、市长现身会场参与了气候事务的讨论。中美双方还在开幕当天联合发表了《中美气候领导宣言》,以彰显携手推进气候变化合作的决心。

  解振华15日在洛杉矶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认为气候变化问题可能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对美国事访问的一个重点,也将成为中美两国合作的一个亮点。

  中美两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也是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排放最大的两个国家。近年来,两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亲密关系有目共睹,去年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更是被视为“里程碑式”的协议,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在上述声明中,两国元首宣布了各自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美国计划于2025年实现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26%-28%的全经济范围减排目标并将努力减排28%。中国则计划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并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在外界看来,两国的这番表态为颇为焦灼的全球气候变化谈判注入了正能量。

  解振华在15日的开幕致辞中表示,气候变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国政府始终从全人类和自身发展需要出发,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努力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经济双赢。” 解振华说,气候变化问题既是中美两国面临的共同挑战,也是两国加强交流合作、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重大机遇和重点领域。

  “通过加快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在工业、建筑、交通、生活消费等领域大力推进节能提高能效,同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增加森林碳汇,积极开展试点示范,中国节能减碳取得显着成效。”在致辞中,解振华罗列了中国在节能减排上取得的一系列成果:近十年来,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2014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2%。自2005年以来,中国水电、 风电、太阳能发电新增装机占全球增量的42%左右。2014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33.8%,相当于减少34.59亿吨二氧化碳排放,2011-2014年中国碳强度累计下降15.8%,有望超额完成“十二五”17%的规划目标。

  中国在节能减排上的决心和付诸的努力同样得到了美方与会人员的肯定。出席会议的美国布隆伯格慈善基金会环保项目负责人威廉姆斯对媒体称,《中国低碳城市建设报告》显示,过去几年,中国通过开展“低碳试点省市”示范工作,已成为城市温室气体减排领域的“领头羊”。“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魄力令人钦佩,特别是中国从国家层面到地方政府,已经开展切实且卓有成效的行动,这十分令人鼓舞。”她说。

  在16日的峰会闭幕式上,美国副总统拜登发表致辞说,中美双方应就气候问题达成目标远大、有效且在未来几十年中可降低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协议。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方面,中美两国没理由成为对手,可以凭借中美关系对全球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拜登评价《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是历史性的,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减缓全球变暖确定了并行步骤。他说:“我们可以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节省资金,创造就业……是时候结束争论、采取行动了。” 对于少数人否认全球变暖的观点,拜登说:“那就如同否认重力存在一样。”而对于那些认为可再生能源对未来不重要,不必发展这一行业等观点,拜登认为是“荒谬的”。

news.sohu.com false 澎湃新闻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76381 report 2096 9月15日至16日,首届中美气候智慧型/低碳城市峰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当地时间9月15日至16日,首届中美气候智慧型/低碳城市峰会(下称“峰会”)在美国洛杉矶举
(责任编辑:UN660)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