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要闻 > 经济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军事 | 评论

揭秘证金征战股市浮盈路 “角色”惹争议

来源:新京报
自从7月初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证金”)进行增资扩股,并接收21家券商划拨的1280亿元资金以来,其一举一动都备受市场关注。

  自从7月初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证金”)进行增资扩股,并接收21家券商划拨的1280亿元资金以来,其一举一动都备受市场关注。

  在A股第一轮大跌行情中,作为手握“国家队”资金的救市主力,证金公司对股市的维稳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证金概念股”也一度受到热捧,股价水涨船高,被戏称为“王的女人”。

  然而“王”的征程却并非一马平川,随着8月中下旬第二轮大跌的到来,沪指跌破了证金入市时的点位,证金公司也被套牢。截至9月18日,证金投资的其中96只股票浮亏已近百亿。

  蓝筹、亏损股统统收入囊中

  自证金公司入场至今,从二级市场买入的股票据报道已超过400只。然而证金公司对于大多数股票都属“幕后英雄”,新京报记者统计,截至9月18日,通过公告、中报、投资者互动平台以及媒体报道等渠道公开披露证金公司持股的公司已有124家。覆盖沪深两市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几大板块。公司行业也涵盖了包括房地产、化工、电子信息、航天航空等多个领域。

  7月6日,21家券商共出资1280亿划拨至证金公司账户,这也开启了证金“扫货”的大幕。当天,证金公司的名字就出现在了30家个股的买入榜前五位,合计耗资超过58亿元,其中近半资金用在了买入中国石油上。同日买入的另外29家个股也多为“中字头”绩优股,如中国远洋、中国卫星、中国铝业、中航电子、中航动力、中煤能源等。

  显然,在第一阶段,证金公司把目标瞄向了“大盘蓝筹股”。对此,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向新京报记者解释,护盘是以把上证综指拉起来为目的,选股上肯定会以大蓝筹或者大盘权重股为主。

  7月7日后,沪指迎来四连阳,半个多月的时间沪指从3500点拉升至4000点,证金公司“称王之路”首战告捷。

  随后,证金公司开始扩大“扫货”范围,不再只青睐“绩优股”,三爱富、锡业股份、海南橡胶等业绩下滑甚至陷入亏损的公司也被证金公司“选中”。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基本面影响的是长期股价,而证金的操作是短期的,在意的是短期效果。

  7月27日,沪指经历了一次8.48%的暴跌,但这并未搅乱证金公司的阵脚,其扫货范围继续扩大。同时,上市公司开始积极披露证金持股信息。有的是达到信息披露标准而对外披露,有的则是为了吸引投资人眼光,甚至证金公司持股1%都不到,就主动公布。至此,中国股市上演了一段“王的女人竞相争宠”的奇观。

  股市大跌“证金概念”失灵

  上市公司竞相公告证金持股情况,掀起了“证金概念股”风潮。8月上旬之前,凡是有“证金概念”护身的股票,都会受到热捧,股价随之大涨。

  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就是梅雁吉祥。8月4日,大股东频频易主的梅雁吉祥发布公告称,证金公司合计持有982.68万股,为目前公司第一大股东。随后,公司股价开始飙涨,从公告前的每股4.25元一度涨至最高每股10.84元。

  “证金概念股”的上涨也让证金公司受益,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内,证金公司收获了大笔浮盈。

  截至8月17日,根据76家上市公司披露的证金持股数、持股截止时间以及当日股价计算,证金公司在他们身上投入的资金约为490亿元,截至8月17日,浮盈约34亿元。

  然而好景不长,8月下旬沪指即迎来了第二轮大跌,“证金概念股”们也由涨转跌,证金公司此前的浮盈逐渐随之回吐。虽然上市公司们依旧争相发布证金持股公告,“证金概念股”的规模越来越大,然而“证金概念”的扎堆亮相并未挽救整体行情的下跌局面。8月24日,沪指暴跌8.49%,创造了年内最大跌幅,证金公司的资金也因此悉数被套。

  新京报记者统计,截至9月18日,已有124家公司通过各种渠道披露了证金公司持股,其中96家通过年报、公告、投资者互动平台或媒体披露了证金公司的具体持股数目和持股时间,新京报记者计算,在这96家公司身上,证金公司已投入了约630亿元,目前正承受近100亿元的浮亏,亏损幅度达15.9%。

  “不退出不操作”维稳市场

  8月14日,证监会发布公告称,证金公司今后若干年不会退出,但一般不入市操作,当市场剧烈异常波动、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时,仍将继续以多种形式发挥维稳作用。

  有观点称,这是证金公司退出的第一步,不入市操作是重点,而“若干年不会退出”仅是给市场吃下的“定心丸”。

  当日证金公司通过协议方式向汇金公司转让部分股票。随后,沪指在7个交易日内下跌千余点。对此,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救点位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救出流动性。

  然而,8月下旬的大跌再次让市场紧张起来,股民都在等待证金公司最新的消息。

  8月29日,媒体报道称,证监会召集50家券商高层开会,要求50家证券公司按一定净资产百分比继续上交资金给证金公司。9月2日,多家上市券商发布公告,再度出资支持证金公司,将一定比例资产划拨证金公司账户。

  9月6日,证监会深夜发布公告称,前一阶段,证金公司入市购买股票,对于维护股市稳定、防范系统性风险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后,当市场剧烈异常波动、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时,证金公司仍将继续以多种形式发挥维稳作用。

  语焉不详的表述引来市场多种猜测。后来的两个礼拜,股民们并没有盼来他们想看到的证金公司出手的动作,沪指也一直在3000点至3200点之间徘徊。

  分析

  证金“角色”惹争议

  证金公司入市之初,被市场抱以高度期待,分析人士认为这是中国版的“平准基金”。“平准基金”是各国遭遇股市大跌时的主要救市手段,在股市非理性暴跌时对市场进行逆向操作,以达到稳定股市的目的。

  然而,从证金救市行动开始,对于证金公司的角色,市场争议之声不断。

  支持者认为,证金公司有央行背书,可以有效改善市场流动性。比如中金证券杜丽娟就指出“此轮由于去杠杆引起的市场信心不足,归根到底担心的是市场流动性缺失。证金公司的大量资金可以发挥出市场流动性供给的职责,同时也有助于平衡国内融资、融券结构严重失衡的问题。”

  同时,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也认为,证金公司的进入有效防范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出现,在第一阶段达到了其目的。

  然而,反对的声音则认为,大量的救市资金涌入、违背市场规律人为拉升大盘,可能导致市场更大的扭曲。

  有分析指出,中国股市之所以没有明确设立“平准基金”,而是让证金公司充当这一角色,原因是面临着法律障碍——《证券法》并未规定“平准基金”。同时,证金公司大量资金的操作,需遵守《证券法》的信息披露要求,这将使证金公司没有秘密,注定是不可能的。而不披露信息,则为寻租留下了巨大空间。

  护盘百日期间,证监会曾重申,证金公司稳定市场的角色不变。然而,证金公司何时退场、如何退场依旧是悬在投资者头上的一把剑。

  大事记

  ●7月3日

  证监会对外公布,证金公司将进行第三次增资扩股,注册资本从240亿元增至1000亿元。

  ●7月6日

  21家券商出资的1280亿元划拨证金公司账户,证金公司也于同日开始入场买入蓝筹股。

  ●7月8日

  证金公司向21家券商提供2600亿元信用额度,用于增持股票,同一天证金公司向五家基金公司申购2000亿元主动型基金。

  ●截至7月13日

  17家商业银行总计借予证金公司1.3万亿元,证金公司或商业银行授信规模约2万亿元。

  ●7月20日

  《财经》杂志报道,证监会正在研究维稳资金退出方案,沪指应声下跌,证监会第一时间辟谣,沪指反弹。

  ●截至8月13日

  73家上市公司公开披露证金公司持股情况,证金公司浮盈超30亿。

  ●8月14日

  证监会公告称,证金公司今后若干年不会退出,但一般不入市操作。

  ●8月28日

  财新网报道,多位银行人士指出,证金公司已向银行再次申请同业拆借,规模可能在1.4万亿。

  ●8月29日

  媒体报道称,证监会召集50家券商高层开会,要求50家证券公司按一定净资产百分比继续上交资金给证金公司。

  ●9月2日

  多家上市券商发布公告,再度出资支持证金公司,将一定比例资产划拨证金公司账户。

  ●9月6日

  证监会公告称当市场剧烈异常波动、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时,证金公司仍将继续以多种形式发挥维稳作用。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罗超

  本版制图/张妍

news.sohu.com false 新京报 https://epaper.bjnews.com.cn/html/2015-09/22/content_599317.htm?div=-1 report 4292 自从7月初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证金”)进行增资扩股,并接收21家券商划拨的1280亿元资金以来,其一举一动都备受市场关注。在A股第一轮大跌行情中,作
(责任编辑:un649)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