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要闻 > 时事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军事 | 评论

“丹东一号”沉船确认为清朝北洋舰队“致远舰”

来源:现代金报
水下考古发现的一门格林机关炮
水下考古发现的一门格林机关炮

  据央视新闻报道,国家考古人员去年在丹东黄海海域发现的疑似中日甲午海战沉没战舰被确认为清朝北洋舰队的“致远”舰。

  2014年,国家考古人员在丹东黄海海域发现一艘体量在1600吨左右的沉船。121年前,北洋舰队有四艘战舰沉没在甲午海战交战区,它们是致远、经远、超勇和扬威舰。

  “丹东一号”沉船位于鸭绿江口西南约50公里海域,所在地曾为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时的交战海区。对于“丹东一号”沉船的水下考古调查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进行。

  2013年11月、2014年4月,两次开展调查工作,以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大东沟海战沉没战舰为重点,发现了一艘疑似清北洋水师的沉舰,由于对该沉舰的具体身份尚不十分明确,故将其暂命名为“丹东一号”。

  综合央视、澎湃新闻

  舰体绝大部分深埋于沙下

  2014年8月至10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启动对“丹东一号”沉船的水下考古调查工作。运用科技手段,推测出沉舰体量约为1500吨左右,埋深3米左右。铁质残片所用的铁(钢)板材料为炒钢。通过大量的抽沙与测绘,已陆续确认沉舰两侧弦边、艉部、桅杆及部分沉船遗物。在沉船现场还陆续发现钢炮(主炮)、子弹、炮弹、10管格林机关炮(即加特林多管机关炮)等。

  水下测绘图显示,舰体绝大部分深埋于沙下,探明长度从桅杆至艉部约50米,宽约9米至10米,船体外壳为铁板构造。铁板以铆钉连接,两侧舷边多因崩塌而平摊沙层中。船体外轮廓形态尚可,但船舱受战火及其他因素影响受损较大。抽沙后,填土中多见碎木板、弯曲移位的铁板,并有多处火烧迹象,这些均与史料吻合。

  瓷盘碎片出水铁证锁定致远舰

  经过一个多月的水下摸索,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丹东一号水下考古队已经打捞起一百多件文物,其中,炮弹、炮管、弹头等各种武器弹药陆续出水。继去年确定该沉船为甲午海战沉没战舰之后,今年能否进而确定其身份,一直是萦绕于考古队员心头的心结。然而,让考古队员没有想到的是,今年一组瓷器碎片的意外出水,成为了破解“丹东一号”身份之谜团的关键铁证。

  在考古01船上的文物储藏室,考古队员们正在对最新打捞上来的瓷盘碎片进行初步拼接。不一会儿,一个圆形瓷盘的形状被大体拼了出来,由于海底凝结物的附着,纯白色的瓷盘表面布满了斑点。盘子的正中间,一个并不明显的图案字样出现在眼前。经过考古队员仔细辨认,正是繁体的“致远”字样。“致远”两个字的出现,使在场的考古队员们兴奋不已。这样直接写明“致远”两个字的证据,在长达两年的“丹东一号”考古进程中尚属首次。

  周春水领队介绍,致远舰和靖远舰这两艘姊妹舰是由英国公司设计建造的,配备的全套餐具也都是特别定制。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的这组餐具,是出自致远舰的姊妹舰靖远舰,在盘子中央部位标明船名“靖远”。以此作为对比,最新发现的瓷盘碎片经过拼接后,在盘子中央出现的相同字体的“致远”标记,就成为了锁定致远舰的铁证。

  疑团待解 锅炉盖能否解开致远沉没之谜?

  黄海决战,致远舰沉没后,朝野震惊。光绪帝曾为邓世昌书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但是,致远舰究竟是怎样沉没的,至今还是一个谜。广为流传的说法是中鱼雷沉没,即战中邓世昌率舰向日舰吉野撞去,但致远被鱼雷打中沉没。但是“致远”沉没时与日舰的距离尚未进入鱼雷的有效射程,否则“致远”舰也极有可能早已向日舰发起了鱼雷攻击。

  近年来,有研究分析,致远的沉没很有可能是当日因为水线附近被日本的大口径火炮击穿,锅炉被击中,从而发生了大爆炸沉没。另一种解释认为“致远”的沉没是因为舰内进水过多,海水漫进了锅炉舱引起大爆炸所致。

  恰巧,在之前的水下考古中,还发现了一个直径2米的锅炉盖,而且这个盖子是在离舰体30米的地方发现的。中国海军史研究会会长陈悦说,对于致远沉没真正原因,恰恰需要通过发掘需要通过佐证。

news.sohu.com false 现代金报 https://dzb.jinbaonet.com/html/2015-09/29/content_289263.htm?div=-1 report 2196 水下考古发现的一门格林机关炮据央视新闻报道,国家考古人员去年在丹东黄海海域发现的疑似中日甲午海战沉没战舰被确认为清朝北洋舰队的“致远”舰。2014年,国家考古人
(责任编辑:un649)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