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规划发布在即,区域发展路线图有望随之浮出。
10月13日,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原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十三五”规划中区域发展领域的主要抓手,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在四大板块基础上,推进三大战略融合,统筹东中西、协调南北方;二是推动跨省区的城市群和省级交接地区的区域规划;三是在市县层面,以主体功能区战略为指导,推动“多规合一”(多个规划合一)的空间规划。
所谓四大板块,指的是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加东北地区;三大战略指的是“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
肖金成认为,探索“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建设,将是“十三五”规划中区域发展方面的主要任务和重点。
“四大板块”+“三个支撑带”
目前全国区域发展呈现“碎片化”特征。
肖金成解释,以往市县层面拥有的土地利用、环保、城市、城乡等多个规划,都比较细致,但中间的衔接不足,部分规划还存在冲突,因此需要推进空间规划的制定,省市县层面构建一张蓝图。
他表示,国家希望打通由中央到省市县的一个空间规划体系,上下级之间拥有相互依据关系,从而增强区域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和约束力。
如何构建一张蓝图?肖金成介绍,每个省市县都需要构建符合各自发展的一张蓝图,市级层面的蓝图需要根据省级情况来绘制,县级蓝图根据市级蓝图绘制,因此需要一个空间规划的体系,粗细有别。上级的蓝图简单概括,越往下级应当更加细微,市县两级落实如何去做,明确范围、功能、作用等。
目前,在中央层面设计的区域规划,主要是“四大板块”+“三个支撑带”(即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的战略大布局。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秘书长陈耀向澎湃新闻分析,四大板块和三个支撑带,在具体领域上有交叉重叠,两者需要融会贯通。
他说,“一带一路”是三大战略的统领战略,涉及东中西部、国内国外;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号工程”,三地探索城市建设经验,为全国城市群建立做出典范;涉及11个省市的长江经济带,未来将成为中国经济依托的新的支撑带。
在宏观战略布局层面,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方创琳告诉澎湃新闻,中国应当构建区域发展的H型战略,在原先T字型战略格局——即沿海发展轴线和沿江发展轴线(长江经济带)的两条主轴线上,再增加一条沿西部丝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轴线。
目前沿海发展轴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的45%以上,沿江发展轴线占40%以上,两者之间略有重复,沿丝路发展轴线只占全国经济总量的20%不到。方创琳认为,虽然沿丝路发展轴线经济总量不大,但从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以及国家安全、外交层面的贡献考量,不容小觑。
要打造20个城市群?
而在区域发展中,城市群建设有望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方创琳向澎湃新闻介绍,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需要打造20个城市群。具体是5个国家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9个区域性城市群(哈长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关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江淮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和天山北坡城市群),以及6个地区性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晋中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兰西城市群、滇中城市群和黔中城市群)。
其中,6个地区性城市群目前尚未成型,仍属于引导培育阶段。
对此,肖金成认为,20个城市群是学者提出来的,国家层面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里明确提出的,仅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中原、成渝和哈长7个城市群。
他也解释,虽然规划中只点明上述7个,并不是一定只有这7个城市群。其他比如辽中南、山东半岛、海峡西岸、关中等城市群,规划并未点出,但外界较为认同,也是需要引导建设的。
对于城市群规划的进展,方创琳透露,哈长、成渝、海峡西岸三个跨省城市群规划,正在加紧编制中,今年年底前有望陆续推出。关于未来城市群建设的重点,方创琳分析,应重点推进六大一体化,即区域性产业发展布局一体化、城乡统筹与城乡建设一体化、区域性市场建设一体化(打破过去的市场分割,实现市场要素自由流动)、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社会发展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一体化。
每个省份一个国家级新区?
在产城融合的角度,方创琳表示,符合国家级新区建设条件(产业、创新、技术密集集中、不大量占用土地等)的园区,国家都将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批复,将其打造成带动区域发展的战略基点。
自1992年批复首个国家级新区——上海浦东新区起,国家级新区数量已经增至15个。其中,有9个是近两年批复的。今年以来已经批复的国家级新区已经达到4个,分别是湖南湘江新区,南京江北新区,福州新区,云南滇中新区。
方创琳认为,按区域发展的需求,未来每个省份都有可能获批一个国家级新区。据方创琳透露,黑龙江省的松北新区、武汉的光谷新区、江西的昌九新区未来获得批复的可能性更大。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