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华早报》10月20日文章,原题:陆客外游爆买力怎样才能转化成内需?几年前,与中国食品及产品有关的安全和质量问题引发很多忧虑。当时中国政府为此大力打击涉嫌质量检控和出口检验程序不达标的企业。虽然这些问题似乎大都已成过去,并且得到解决,但内地并非所有民众都相信问题得到处理,而且目前的情况更刚好相反。事实上,部分中国消费者对本土的产品仍然没有信心。
对于全球经济来说,这个情况十分讽刺,也让人不安。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多年之后,全球依然期待中国经济尽早全面复苏,但中国内地经济依旧依赖出口,但内需又比较疲软,因此当全球经济放缓的同时,中国内地经济也面临考验。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实有赖日益富裕的国内消费群来支持。毕竟,内地消费者支出目前仍不及国内生产总值一半,远低于美国几乎达70%的水平。
一般认为,内地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加上民众需要支付教育及医疗等费用,所以中国人都倾向储蓄,不愿消费。然而,中国“黄金周”国庆假期期间,内地游客在国外的消费额却十分庞大。此外,尽管中日关系处于低潮、内地反日情绪高涨,但内地仍有不少民众蜂拥到日本抢购产品,如电子产品、医药及日常用品。当中的重点在于:他们所购的大部分产品,其实都是中国制造的,而且大都可以在内地买到。
为何内地旅客愿意在日本花大钱,比起他们在香港的消费情况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因为日本和香港的货品都较内地便宜,也因为内地民众对中国出售的食品产品的安全仍有戒心。因此,即使由同一外国公司生产的同一产品,国内外都有发售,但民众仍然喜欢到国外购买。
中国政府要如何才能应对这两个问题,令内地民众在国内多消费,以发挥他们的消费威力?首先,中国政府应该放弃零散措施,并实施具协调性的政策和行政措施。若要使中国货更具竞争力,就要一刀切减税,其中包括削减消费税和进口税,并提升运输效率,例如降低通行费等费用。
中国货无处不在,但若要民众在内地多买中国货,中国政府就要采取更多措施,消除人们对中国产品质量和价值的负面看法。一切与中国食品产品安全和信誉有关的问题从生产场地到形象管理等范围,中国政府都要尽力做到最好,以恢复民众的信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