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要闻 > 域外华闻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军事 | 评论

中企闯荡印度:机会常在预亏后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缪琦

  一边是需要提升基建等水平、逐渐向外资张开双臂的印度,一边是产能过剩、需要更大市场且国际化需求强烈的中国,中印双方需求的契合催生了加强合作的最好时机。

  虽然中国是印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印度是中国在南亚的最大贸易伙伴,但中企在印度的投资却微不足道。根据官方数据,2000年~2014年期间,印度的外商直接投资(FDI)累计共2140.5亿美元,来自中国的投资累计只有3.96亿美元,占比不到0.19%,排名第28位。

  在印度中企商会秘书长黎剑的印象里,从2014年起,进入印度的中国企业突然增多了,一年里就有100多家中企来到印度。目前,在印度投资的中企共500多家。

  对中国企业来说,印度的制造业和基建最为诱人。除此之外,当地的优势产业——制药、IT服务、农产品和文化娱乐等也在获得越来越多投资者的关注。

  截至今年6月底,印度获得的FDI总额高达300亿美元,同比增长两倍以上,从去年全球排名第五跃居榜首,超过了中美这两个最热门的投资目的地。自2014年5月莫迪总理上台后,提倡市场经济和向外资开放的政府就令印度当年的FDI项目增加了47%。

  亮丽的GDP增速、35岁以下年轻劳动力占近65%的人口红利、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人数第二多(3亿)的互联网用户规模以及还在快速增长的消费市场,印度经济的潜力让人望尘莫及。

  印度市场比中国大几倍

  对多数中企来说,蕴含巨大潜力的市场是进入印度的最大动力。

  拉森-特博洛隧道股份联营体CC-27标公司商务经理谢健这样描述当地轨交的市场:“中国和印度人口差不多,但中国的轨道交通里程已经将近3000公里;反观印度,全国只有250公里左右,规模还不及中国上海的一半,上海大约550公里。”也就是说,印度目前的轨交规模仅为中国的1/12。根据印度的十二五计划,印度将在基础设施领域投资1万亿~1.2万亿美元,占GDP约为8%~8.5%,将是十一五期间的两倍多。

  对于早在2004年就在印度建立分公司的上海电气来说,动力也很简单,那就是这里的市场足够大。与截至2014年中国约14.5亿千瓦的电力装机容量相比,印度只有2.45亿千瓦的总装机规模,仅为中国的1/6。另外,印度的人均用电量也只有中国人的1/5。

  “印度农村大概还有1/3的人用不上电。从这个角度来讲,印度有很大的潜力。”上海电气印度分公司业务拓展处处长张清华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在2004年~2011年的8年井喷期里,上海电气总共在印度拿下了60亿美元的生效订单,总装机量为2400万千瓦。

  海尔进入印度也已经第10个年头了。吸引这个中国品牌的,同样是印度的市场以及充足的年轻劳动力。海尔集团南亚印度产品总监黄德成告诉本报记者,中国品牌现在进入印度正当时,除了印度的经济形势不错之外,如今在印度市场,日本品牌已经不行了,中国品牌的主要竞争对手是韩国,而要与韩国企业竞争,需要部件、零部件和原材料等全行业的中企共同参与。

  随着莫迪政府上台,印度进入了改革和开放的时期。活跃的氛围加上企业本身的国际化考虑吸引了浙江上市民企正泰集团的进入。

  2022年,印度计划规划太阳能光伏电站1.7亿千瓦装机容量,这对包括正泰集团在内的中企来说又是一个巨大的机遇。今年10月15日,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南存辉向莫迪亲手递交了投资意向书,计划5年内向印度的能源领域投资16亿美元,建设150万千瓦太阳能,预计年均发电25亿千瓦时。

  在金融领域,中国工商银行目前是唯一一家进入印度的中资银行。2011年,中国工商银行孟买分行正式营业。洪青此前是工行纽约分行副行长,在他看来,就业绩增长来说,印度一定排全球前三,“比美国轻松多了”。洪青认为,如今是印度“站在风口飞起来”的时候,业绩增长50%以上没有难度。

  中企发力过猛的尴尬

  在看到印度市场与人口的无限潜力时,对于初来乍到的中企,要真正扎根印度市场,其实并没有那么容易。用张清华的话来说,印度是一个难啃的骨头,“如果你在印度能生存下去,哪里都能生存下去。”

  上海电气在印度已经快5年没有接新单了。张清华告诉本报记者,印度的电气行业在2004年~2011年经历了井喷期,然而,井喷期过后就立刻进入了低谷期。

  出现如此大的波动的主要原因竟是中国企业“用力过猛”导致了当地电力行业的供大于求,也引发了政府开启地方保护的新政策。

  当时,除了中企之外,印度当地的资金也在涌入这个怎么投都赚钱的行业。张清华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家印度钢铁的私企投资电厂,最夸张的时候每度电卖到了约合人民币1.2元,发电成本却只有0.4元。在高峰期时,企业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就收回了所有成本。

  此般疯狂让印度的电力市场迅速供大于求,而上游的电力设备行业也因采购动力不足出现了过剩。另外,抢占了大片市场的中企也开始让当地政府感觉到了压力。

  2012年,印度政府针对进口的电力设备出台了征税的新政策。紧接着又发布了类似于渐进式本地化生产计划的PMP政策(phasetomanufactureplan)。“印度国企的开发商必须用本国生产的设备,这样我们就失去投标资质了。”张清华说,恰恰从2012年开始,印度所有的开发商都减少了新增产能的投入,难得的新项目又主要是印度国企国家火电公司新上的项目,不允许外资投标。如此一来,上海电气这些年就再无新单了。

  要做好亏钱的准备

  在基建领域,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潜力,真正参与印度轨道交通承建的中国企业却寥寥无几。谢健说,实际上在印度承建地铁而不只是卖资质的中国企业只有隧道股份上海城建这一家。在2008年以前,还有日韩或欧美的企业参与,但因为成本高企、达不到利润目标就慢慢退出了。

  中企之所以能在印度的基建行业生存下来,更低的成本是秘诀。隧道股份上海城建印度基础设施有限公司项目经理李荣祥表示,和日韩与欧美的企业相比,他们公司的产业链很全,机械设备都可自己生产,因此人员和设备成本较之更低。和印度当地的企业相比,中国企业则拥有更可靠的技术和项目管理能力。

  海尔在印度的成绩单也并不逊色。它被印度媒体评为最具有潜力的企业,也是最受当地人欢迎的中国品牌之一。在印度的冰箱市场,海尔目前占有7%左右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三,是印度人认为唯一能和LG和三星同台竞争的品牌。目前,海尔在印度销售的冰箱已经实现了95%以上的印度制造。每年在印度销售60万台之余,还会有10万台出口到如非洲和中东等地。

  然而,这个已在印度站稳脚跟的中国品牌却是一直到去年才开始盈利。从巴基斯坦转战印度的黄德成对印度市场的复杂和特殊性深有体会。“巴基斯坦差不多4年就盈利了,但印度是进来9年后才开始盈利。”总结来说,他将主要的经验归结为前期对当地市场和消费者的研究不够清楚。

  正泰集团的产品在印度主要应用在工业方面。按照正泰集团印度总监白文轩的说法,公司提供电器产品和电力设备在印度市场得到很高的认可度。比如在个别行业领域,正泰的产品在同类产品中可达到5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为了与国际品牌竞争,除了凭借品质获得认可之外,正泰集团也在印度市场采取了价格策略,同等档次和品质的产品的价格略低于其他品牌。也因为如此,正泰集团在印度的平均利润率会比国内低约5%。

  对于那些想进入印度市场前来“取经”的中国企业,黄德成最常说的话是:“你要是不预计亏损三年就不要来做了,你想一进来就盈利就赚钱,没那么容易。前三年要把规模做起来,亏不了这个钱,市场就打不开,规模做不到,整个供应链和管理成本就没法分摊……所以,一定要想办法把亏损时间缩短,尽量缩短3~4年,这样才可能扛得住。”(实习生陈宽宇对此文亦有贡献。)

news.sohu.com true 第一财经日报 https://news.sohu.com/20151027/n424209993.shtml report 3452 一边是需要提升基建等水平、逐渐向外资张开双臂的印度,一边是产能过剩、需要更大市场且国际化需求强烈的中国,中印双方需求的契合催生了加强合作的最好时机。虽然中国是印
(责任编辑:UN652) 原标题:中企闯荡印度: 机会常在预亏后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