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要闻 > 时事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军事 | 评论

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为啥要辞职去北大当教授

来源:综合 作者: 政知圈

  撰文 | 赵婧姝 编辑 | 杨凡

  “起码有三四年了。我一直希望能够辞去行政职务,回到大学做一个纯粹的教授。”

  时隔9年,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再次“火了”。

  上一次他引发轰动,大概在2006年。当时他在《北京日报》上发表了篇文章,题为《关于“民主是个好东西”的辩证》,引发热议。媒体称他为中国共产党“文胆”、“最耀眼的政治明星。”

  这一次引发关注是因为辞职。有媒体报道,在今天召开的中国深化改革理论研讨会上,俞可平自己宣布,经多次申请,他已获批辞去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一职,将调任北京大学,担任新组建的北大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讲席教授,并接替原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兼任北大政府管理学院院长。

  直到今天下午,俞可平的简历仍然挂在中央编译局的网站上,但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小编从内部人士处获悉,他确实已经正式辞职。北大政府管理学院的一位老师表示,目前正式任命还没有下来,但是俞可平即将出任院长一事不假。俞可平的助理也向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小编证实了这一消息,不过婉拒了采访。

  当了14年副局长的学术“大咖”,终于要回到北大校园。

  曾因住房无法解决而没留校

  “他从北大出来,是个学者,一直都有这种想法吧。”对于俞可平的决定,中央编译局的一位同事这样说。

  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小编得知,俞可平在中央编译局担任副局长,其实主要也是从事政治学方面的科研工作。不过有关人士认为,去北大可以从事教学工作,把自己的研究传授给学生,与中央编译局的科研工作还是有所区别。

  “我有一种推动学术进步的强烈责任感。”对于自己的辞职,俞可平如是说,他同时表示,自己已经做了14年的副局长,“我自己研究的是政治体制改革,了解一般一个干部在一个岗位上不得超过8年。”他说自己应当带头“能上能下”。

  中央编译局的官方网站“局领导”中俞可平的信息显示,其研究领域为政治哲学、比较政治、中国政治、政府创新、公民社会、全球化、治理与善治。除编译局副局长外,他同时担任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等。他也兼任北大、清华、人大等知名大学的教授或研究员。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一位老师告诉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小编,俞可平出身北大,和政治系的许多老师都很熟悉,他经常来北大进行讲座、参加博士生论坛等。

  俞可平是建国后首批政治学博士生,师从当代中国政治学主要奠基人之一赵宝熙。据媒体报道,俞可平在博士毕业后打算留校,但北大无法解决住房,他当时已娶妻生女,妻子同为学者,与他是同乡。中央编译局的一位教授欣赏俞可平,答应给一个单间,他最终选择去中央编译局工作。

  二十多年后,他经过多次请辞,终于实现了“留校”的愿望。

  从生产队干部到“中国思想家”

  作为学者的俞可平时常在学术期刊、媒体上发表文章。除了专业文章之外,他还曾经发表过一篇《花山村的农民》纪念自己的父亲。

  从文章中可以得知,俞可平出身浙江的农民家庭,17岁就成了生产队干部,“一个十足的农村青壮劳动力。”

  1978年,他考取了当时的绍兴师专政史系,这是一个山沟里的学校,甚至连一名讲师都没有。但俞可平学习十分刻苦,并且表现出了对哲学的兴趣,这使他后来成为绍兴师专第一位毕业当年考取研究生的学生。他考取了厦门大学哲学系,复试成绩高达90分,远超其他报考者。

  俞可平的大学同学曾对媒体回忆,在厦大期间,俞可平对政治学产生了兴趣,他发现俞对中国政治体制及民主进程颇有“雄心”。

  怀着这样的“雄心”,俞可平先后两次报考了北大,最后被录取。他在北大时的副导师、北京大学教授李景鹏曾对媒体表示,俞可平专注于对西方各种学术思潮的研究,并在用于对中国现实的借鉴,他后来的博士论文为《当代中国政治的系统分析》。

  进入中央编译局工作后不久,原本“很安静”的俞可平就搞了个“大新闻”。1990年,他发表了一篇谈论人权的文章,文中写道,人权是人类的基本价值,而在一些国家人们对人权则一直缄口不语。这在当时十分大胆,使俞可平招致了一些批评,因为一些人认为人权是西方概念。

  然而这并未对俞可平的工作产生影响,之后他获得了一个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而在研究过程中他将其变成了“当代西方国家理论评析”。擅自改动研究方向的举动面临着被认为没有完成预定任务的风险。不过他争取了各方面的支持,最终顺利完成了课题。

  随后俞可平被破格提拔为研究员,在中国年轻的政治学者中已颇有影响,并在90年代中期先后赴美国杜克大学和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任客座教授。后来,他开始更广泛地注意国际政治学界最新的研究方向,于1998年出版了《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等一系列描述全球化对中国影响的书籍。俞曾在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原所长詹透露说,这一系列图书得到了汪道涵的好评。

  2001年,42岁的俞可平就成为中央编译局副局长,几年后,他的研究被收录进美国知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的“中国思想家翻译系列”项目。学会董事会主席表示,这是他们第一次用英语把中国最好的思想作品在有影响的美国人当中广泛传播,“中国已经拥有一批世界级思想家”。

  曾发文“民主是个好东西”引热议

  “中国思想家翻译系列”项目的第一集就是俞可平的《民主是个好东西》,这篇文章最早发表于2006年的《北京日报》,原题为《关于“民主是个好东西”的辩证》。此文一发表,引发海内外巨大反响,俞可平也因此被誉为了“文胆”、“最耀眼的政治明星”。

  在文章开头他写道:“民主是个好东西,这是我 2005 年在接受香港《大公报》记者采访时说过的一句话。不少读者对此有一些不同意见,在这里我想好好说一说,应怎样正确理解这句话。”

  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小编简单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的意思就是:民主是是个好东西,是人类迄今弊端最少的政治制度。但民主非十全十美,也非万能药,民主有痛苦的代价,也是有条件的。实现民主需要具备相应的经济、文化和政治条件。中国建设民主政治,必须密切结合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条件。

  俞可平对民主的研究一直持续到现在。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小编发现,近两年他还发表过《政治传播、政治沟通与民主治理》、《协商民主是人类文明的公共成果》等文章。

  除了“民主”这样的“高大上”话题,俞可平的文章和发言不少也非常“接地气”。他曾痛批“官本位的实质是权利本位,它是我国传统管本主义的一种毒瘤”,也曾担忧“环境污染引发的群体事件增速远超GDP增速”,还曾指出“收入分配不公是导致社会不公的重要根源”……

  有记者问他回归学界后的研究打算,他表示自己将转移研究重心。从现实政治转向政治学的基础理论和中国政治史。

  “我想为我们的祖国,为我们的民族的政治学基础研究作出自己的贡献。”

news.sohu.com true 综合 https://news.sohu.com/20151028/n424485466.shtml report 3172 撰文|赵婧姝编辑|杨凡“起码有三四年了。我一直希望能够辞去行政职务,回到大学做一个纯粹的教授。”时隔9年,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再次“火了”。上一次他引发轰动,
(责任编辑:UN660)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