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军事 | 评论

“全面二孩”来了:有夫妻果断取消“赴美生子”

来源:现代快报
“全面二孩”政策,让一些家庭有了新的选择,有了弟弟或妹妹,孩子将不再孤单 CFP供图
“全面二孩”政策,让一些家庭有了新的选择,有了弟弟或妹妹,孩子将不再孤单 CFP供图
2016年,“一家四口”将成为中国家庭的主流结构? CFP供图
2016年,“一家四口”将成为中国家庭的主流结构? CFP供图

  10月底,中国宣布将实施“全面二孩”政策。近10天过去,新政策带来的影响正在日渐发酵。

  有人说,即将到来的猴年,将是一个人口爆炸的年份;也有人认为,中国人已经习惯了只生一个孩子,而且,很多人都觉得“再生一个压力太大了”。

  种种舆论与说法纠缠在一起,让局外人看不清楚。

  但是,2016年,新生人口较大幅度地增加,应该是一个大概率的事情。不管你持什么观点,他们,崭新的2016年生人就在那里。

  他们是数十年以来,这个国家最早一批合法的“老二”(单独二孩要更早一些)。

  生于2016,这注定是一个标签,也只能是一个标签;和所有人经历的过程一样,他们的成长,有赖于他们日后的努力和奋斗。

  现代快报记者 王颖菲 贾磊

  见习记者 刘静妍

  前夜

  生,还是不生,都是个大问题

  新政策出台时,已经是深秋,南京这样的江南城市,也已经黄叶漫天。而法律的出台还得等到下一个春天。哪怕你有这样的生育意愿,哪怕你已经备好了孕,但“小二子”出生,也得等到2016年了。

  而大部分人还没做好准备。对于这部分人来说,迷茫、犹豫之类的情绪弥漫在2015年秋冬的空气里。

  毕竟,生还是不生,这是一个大问题。“我想给你生猴子”,也绝不是一件可以轻易决定的事儿。

  一儿一女,万事足

  果断取消“赴美生子”

  如果不是二孩放开的消息传来,林敏琴已经预备着为南京飞洛杉矶的机票付款了——这个近两个月来的最低价格,她已经看了好几天。

  10月29日晚上,当漫天遍野的全面放开二孩的消息在微博刷屏,林敏琴激动得拿手机的手都有些发抖,“第一件事,就是把美国机票订单取消了!”

  今年36岁的林敏琴是北方人,因为在南京上学,认识了现在的老公,于是定居在了这里。儿子今年10岁,上小学四年级。如今,夫妻俩已经过了事业的起步期,家境逐渐殷实起来。两人有时睡前聊天,想想还有什么愿望,经常异口同声地报出来,“闺女!”

  林敏琴的老公一直就想要个女儿。“女儿贴心。”他说。他家是兄弟三人,亏好媳妇都孝顺,但无论如何,还是没有女儿贴心,这成了他母亲的遗憾。而到了儿子这一辈,多少受母亲想法的影响,他也想要个“会疼人”的女孩。林敏琴并没有对男孩女孩有很大要求,不过如果能组成个“好”字,她觉得更加圆满。即使不是女孩,两兄弟一起成长,将来还能相互扶持一下,也是好事。

  从前年开始,已经到了“再不生就生不了”年龄的林敏琴,和老公正式决定,再生一个。都不是独生子女的他们,首先考虑到了罚款问题。“按照当时江苏省计划生育管理条例,我们要交的罚款,大概接近30万。”这不是一笔小数目,再想到高龄产妇的风险,他们犹豫起来。

  那年春天,《北京遇上西雅图》横空出世,赴美生子的话题由此而生。林敏琴对去美国生活并不感兴趣,但能“合法”生二孩,以及赴美生子所“绑定”的“优惠条件”,让她欣喜不已。她很快加了几个有赴美生子意向的QQ群,发现因为超生而打算去美国生的妈妈,不在少数。

  从那时起,林敏琴开始非常认真地研究起赴美生子的所有程序和风险。为了省钱,她打算不通过中介,自己DIY。她根据此前赴美生子妈妈的经验,认真考察起月子中心所在位置、附近的医院和有经验的医生等等。

  今年8月底,林敏琴如愿怀孕,预产期是明年6月初。她计划在明年2月,也就是自己怀孕六个半月的时候去美国,那时穿得多,可以盖着肚子,省去一些过海关的风险。提前半年,她开始在网站上刷新最低机票的价格,“那天晚上正在看机票,没想到腾讯新闻的弹窗突然蹦出来,说全面放开二孩了,我激动得起了一身鸡皮疙瘩,像是美梦突然成真了。”

  “本来去美国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现在问题解决了,还费这劲干吗?”林敏琴说,她和老公一商量,两人想法一致,于是顺手就把没付钱的订单取消了,“省了至少几十万,”她笑着说,“还是生个‘国产宝宝’最好。”

  “我把他丢到草丛里”

  老大反对让父母不敢生

  全面二孩政策春风般地吹来,彭柠身边天天围绕着见人就催生的风景,她并不是不心动——家里生活富足,两边老人也对帮忙带孩子表达出了充分的热情,加上考虑到自己家是两姐妹,孩子都跟了男方姓,她也挺想再生一个,继承自己的姓氏,以让父母欣慰。

  让彭柠担心的是,自己已经37岁了,怕年龄不允许,但老公没有特别担心,“人家明星45岁还生呢。”之后她还咨询过医生,医生表示她的身体底子挺好,如果想再生,应该有条件。

  彭柠最大的顾虑是女儿。女儿今年11岁,上小学五年级,已经是一个有自己心思的小姑娘了。

  “她小时候,我吓她,‘你再调皮,妈妈就再生一个’,每次都吓得她一声不敢吭,经常还抽抽搭搭地哭起来,说‘妈妈我再也不会不听话了,你不要生小弟弟小妹妹了好不好,有了其他小孩,你就不会爱我了’。”彭柠印象最深的是,一次自己说完这话,女儿没哭没闹,回了自己房间,过了好一会儿,彭柠突然想起来,走进房间里看女儿,发现她眼睛哭得像桃子似的。看到妈妈进来,小姑娘先是大哭不止,好不容易安抚停下了,突然恶狠狠地说了一句,“要是你生小弟弟,我就把他丢到草丛里。”

  这时彭柠意识到,女儿对于多一个孩子分享父母对她的宠爱,不仅有担心、恐惧,还有嫉妒。

  彭柠和很多同龄人聊过,发现女儿并不是个例。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从一出生就获得了家里的全部关注,根本没有想过自己可能会有兄弟姐妹。而政策一下放开,很多父母在家猛然提起再生一个宝宝,对于孩子来说,自然难以接受,除了充满敌意,他们更是茫然无措,不知道怎么应对。”

  尽管理解孩子的感受,也试着循循善诱地沟通疏导,但一个多星期下来,女儿给出的答案依旧坚决:“不许生!”问到最后,彭柠也急了,说了几句责怪的话,女儿立即崩溃大哭,让夫妻俩倍感无力。

  彭柠坦言,她会继续和女儿沟通,如果她最终不能接受,自己也不会强迫,免得真的伤了孩子的心。

  心动,不行动

  成本太高,生养不起

  罗茜的儿子今年上小学,从她当年怀孕开始,老公就说想要个女孩,生下儿子后,虽然也开心,但他一直抱有再要个女儿的愿望。“他的意思是,孩子以后就

  一人,没有兄弟姊妹,等我们都不在了,多可怜啊。而且儿女双全,不是更好嘛。”

  去年三月,当“单独两孩”的政策在江苏落地时,罗茜和丈夫就有了许多羡慕。“我们想,‘单独两孩’来了,也许哪天就全面放开了呢。”

  然而当真等到了这一天,罗茜和老公却一下冷静了。

  “不是不想生,”她说,“是养不起。”

  罗茜算了一笔账,儿子从出生到上小学前,至少花了七八万元。“怀孕、生孩子、奶粉、尿不湿、婴儿车、生病住院、早教产品……”现在上了小学,又给他报了小提琴和围棋班,两门课一个月的花费约900元。明年开始要上奥数班和英语班,五年级又要上冲刺初中的提高班,每学期辅导班的花费至少五六千,这还没算上孩子日常的吃穿用度。

  “经济还不是最大的问题,如果只是钱,我倒愿意再生一个,但现在养小孩,更需要的是时间。”罗茜主张自己带孩子,因此儿子出生后,除了老人帮忙接送,大部分时间都是和父母在一起。“父母的陪伴,对于孩子成长来说很重要。”因此,几乎每天晚上,罗茜都会腾出固定的时间陪儿子,或者是玩玩具,或者看电影、读书。周日则是固定的全家出游时间,各大公园、商场、附近城市都被她跑了个遍。但是这么做,同样付出了代价,“很多妈妈都明白,这不可能对自己的事业没有影响。”

  想到再生一个,罗茜立即意识到,可能自己连工作也得放弃。“老人年纪大了,我们不可能总是麻烦他们,但我家也不是大富大贵的家庭,我的收入也是家庭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失去它,再增加一个孩子的开销,我们现在的生活将彻底改变,这对两个孩子来说,真的好吗?”

  思来想去,罗茜最终打算放弃。“两个孩子当然好,他们未来的压力也会小一点,但是如今的情况,让我不敢轻易说‘要’。”

  现实

  年轻人的生育欲求没那么强了

  政策出台前夕,就有人担心,全面放开二孩,会让中国迎来一个人口爆炸的时代,毕竟,中国人的文化中,有许多诸如“无后为大”“传宗接代”“多子多福”之类的生育观。

  不过,从目前已有的数据来看,中国人的生育观正在趋于变化。

  “单独两孩”

  未现井喷

  国家卫计委1月份召开的新闻发布会表示,截至去年12月底,全国提出再生育申请的单独夫妇已有近100万对。

  去年7月媒体曾报道,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我国符合单独两孩政策条件的夫妇一共有1100多万对,并将持续增加。2013年,对29个省区市的生育意愿调查显示,约有80%的家庭希望生育两个孩子。现有一个孩子的单独家庭,希望生育第二个孩子的数量约为60%。以此简单推算,应该有600多万对单独夫妇申请再生育。

  一年的时间,原本呼声很高的“单独两孩”,并没有出现申请“井喷式”增长。

  毫无疑问,这足以给“全面二孩”一个参考。

  南京单独两孩

  仅是预期一半

  南京的数据也印证了国家卫计委的数据。

  根据江苏省南京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官方微博今年1月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共受理了“单独两孩”再生育政策9944例,办结9777例。

  已怀孕和已生育的共有4223例。南京最初预估今年有9000名单独两孩出生,从怀孕和生育数看,约为预期的50%。

  网调:不打算再生的

  夫妻更多

  针对“二孩政策全面放开”,新浪曾推出了专题调查。

  有超过4.5万名网友参与调查。其中,表示“不会生”的网友占比达38%,表示“会生”的网友占比33%,其余29%的网友表示“看情况”。

  这恰恰与国家卫计委调查的数据相仿——7月份国家卫计委开展的专项调查显示,39.6%的受访者有再生育打算,打算生二孩的单独夫妇不足4成。

  生的理由

  不如不生的理由多

  对于不少家庭来说,经济能力是影响他们是否生两孩的重要考虑因素。“怀了二宝以后,家里拮据了很多,不知道我们这样做到底对不对。”在南京一个孕妈妈群里,一位妈妈如是说道。

  前不久,现代快报记者采访了10个普通家庭,算了一笔账:在学一些才艺、上一些辅导班、不出国、不大手大脚的情况下,从出生到大学毕业,一个南京普通孩子的花费约需要51万元,而且“只多不少”。

  但经济原因,并不是唯一的一个阻碍。“要生小二子,我得先考虑老大的感受。”受访者李先生说,他的儿子今年已经7岁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所有人都宠着他,所以要生第二个的话,得把这一点考虑进去,他虽然是小孩,也得考虑他的感受,尊重他的意见。”

  “生第二个?那我的事业就要夭折了。”另一位受访者胡女士说,她在结婚时就规划好了自己的人生——在一家工作相对轻松的单位时,生了女儿,然后把女儿交给公公婆婆之后辞职创业。几年过去了,女儿已经上幼儿园了,胡女士也已经在自己的事业上小有成就,这时候,全面二孩的政策出现了。“我老公说,想再要个儿子,但我还没想好。”胡女士说,作为一个现代女性,她并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事业,但如果眼下不生,最佳的生育年龄就过去了。

  “真是一件难以选择的事情。”在商场上人称“女强人”的胡女士一个头两个大。

  除了外界的压力,一些观念的改变,成了“内因”。一孩政策实施了30多年,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已彻底改变了几代人的生育观念。当大家认可了“一个孩子好”,再让其生二孩,一时半会恐怕很难接受。

  有一些更年轻的父母则代表了另外一种观点。“一个我都不想生,还想让我要两个?”受访者黄女士说,她从小就是独生子女,一直顺风顺水,并不想把自己的下半生交给孩子,“我想要享受自己的人生,去旅游,世界那么大,没空生孩子。何况以前都说养儿防老,但现在不一样了,买养老保险好了,何况,孩子真的能养老?我身边到处都是啃老族,我可不想养个大爷出来。”

  实际上,你很难找出他们的共性,“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句老话,恰好表达了中国父母在2016年前夜的纠结。

  未来

  合法“老二”们的未来是个谜

  要不要生二孩?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也没有标准答案,不管你怎么选择,最后一定是有苦有甜,有利有弊,关键还是取决于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育儿心态和后续准备,需要从时间、精力、经济条件、事业规划以及居住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仔细权衡,量力而行。

  不过,你也无需对2016恐慌。

  过来人说——

  江宁浦口两地跑

  但看到孩子的笑容,值了

  二孩的诞生,意味着压力和负担的增加,但也给不少的家庭带来了更多的喜乐。

  南京85后职场女性程欣一家,就是“再生育”家庭之一。程欣的娘家在浦口,老公家住在江宁,家里有两个小孩,“大宝”今年上幼儿园大班,“二娃”不到两岁。“当时决定再生一个孩子,是因为觉得一个小孩子太孤单,长大后面临的养老压力太大,没有人分担。赶上单独两孩放开,我就辞了工作,生了第二个小孩。”她说。

  然而,生完“二娃”,生活方方面面的压力扑面而来,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现实的处境却常常超出预想。“大宝”上的是江宁的私立幼儿园,费用并不便宜;同时,“二娃”吃奶粉等等,也要花不少钱。“有一次,‘大宝’因为奶奶照顾不周生了病,去儿童医院看病,一下子就花掉了好几千块钱。”程欣说,“如果孩子的病不是很严重,其实在江宁去医院看也行。可是,一旦孩子有需要,做父母的,谁不想给孩子最好的照顾呢?”

  “我老公工资不高,家里的生活全靠他一个人支撑,压力实在有点大。所以,我决定重新出来工作。”程欣说,她在江宁或者市区一时很难找到比较满意的工作,几经辗转,在浦口高新区找到一份差强人意的工作。然而,江宁、浦口相距比较远,每天从江宁到浦口上班,晚上再回到江宁,实在是不方便;而年纪尚幼的“二娃”又离不开妈妈。

  于是,她就索性带着“二娃”住到了浦口娘家。而她老公带着“大宝”住在江宁。只有等到周末或者节假日,老公才能带着“大宝”到浦口,夫妻团聚,两个小孩可以一起玩耍,一家人共享天伦之乐。

  程欣坦言,目前一家人“两地分居”的状态,并不是长久之计。她总觉得自己陪“大宝”的时间不够,不能辅导孩子学习,不能接送孩子上辅导班,因此常常感觉对孩子有所亏欠。而她老公平时也会很想念远在浦口的妻子和“二娃”。但是,她并不后悔生了第二个孩子,“家里有两个可爱的孩子,总的来说,还是幸福大于苦涩的。我们夫妻都还年轻,只要通过努力,相信一切最终都会有所改善的。”她计划着,让老公到浦口找工作,过不了多久,等“大宝”要上小学了,就接到浦口上学,然后,一家人就可以在浦口团聚了。生于2016

  可能会更依赖父母

  也可能会更自我

  在过去,人们习惯以10年为一个代际归纳人群特征,比如,80后、90后。现在,这一办法显然已经落伍了。

  科技的进步,加速了人类思维的改变,孩子的生长环境,可能一夜之间就不一样了。

  你难以想象未来的生活,也难以想象2016新生儿的压力与成就。

  记者找到了生于各个年代的中国人,请他们畅想一下“生于2016”的人们。

  1956年出生的王先生说,2016一代,一定是幸福的一代,不管是头胎,还是二孩,“至少他们再也不用为了生存发愁了,他们的童年物质丰富,不用忍饥挨饿,不担心吃了上顿没下顿。不过,等他们长大了,可能也不能像我们这样能吃苦,性格很难坚韧。”

  1963年出生的张女士说,2016出生的一代,一定很难理解“集体主义”,他们将比所有的前辈更加自我,这是好事,也是坏事。

  1976年出生的孙女士说,2016一代,不会再见到《独生子女证》,没听过计划经济,如果是二孩,可能更加依赖父母、兄长和姐姐。

  1985年出生的白领小刘说,2016一代,一定是眼光更加开放的一代,他们可能小时候就跟着父母出国旅游,有什么事情,更依赖电脑和网络上的搜索,“但他们也不可能经历我们那样的童年,滚铁圈、玩玻璃球、跳皮筋,也许连小人书都没有了,电子书才是他们的精神食粮。而且,他们也可能会经历高房价的压力,等他们长大,需要房子的人比现在更多了。”

  1997年出生的大学生小肖说,2016一代,一定是从小就有手机的一代,也许他们一生下来就有QQ号,再也不会因为搬家而丢失自己的朋友,长大后,可能会研究出一种东西,比现在的手机网络更厉害。

  2005年出生的小学生小安说,他希望有个妹妹,这样,他就是哥哥了。

  每一代人都有他们心目中的2016一代。没有人能详细描绘出这一代人的未来,但大家都说,祝他们安好。

  2016一代的未来,有赖于他们成长的环境,也有赖于他们自己的选择,有赖于他们的努力和奋斗。

  二孩的诞生,意味着压力和负担的增加,但也给不少的家庭带来了更多的喜乐。一位二孩妈妈说:“家里有两个可爱的孩子,总的来说,还是幸福大于苦涩的。”

news.sohu.com false 现代快报 https://kb.dsqq.cn/html/2015-11/08/content_417026.htm report 9418 “全面二孩”政策,让一些家庭有了新的选择,有了弟弟或妹妹,孩子将不再孤单CFP供图2016年,“一家四口”将成为中国家庭的主流结构?CFP供图10月底,中国宣布
(责任编辑:UN652) 原标题:生于2016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