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要闻 > 域外华闻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军事 | 评论

领保人员与出国者比例:中国1∶20万 美国1∶5000

来源:中国经营报

  黑色的11月20日!血在流,子弹在飞,中铁建三名高管不幸离世。马里恐怖事件,深深刺痛国人神经。

  中国人曾被认为是“在海外最安全的人群”。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和公民走出国门,安全事故频发,国人喋血海外的悲剧一再重演。“走出去”战略碰上安全保障难题。如何防范?怎样化解?正考验着中国政府和企业的智慧与远见。

  政府加大领事保护投入

  2014年外交部数据显示,我国内地居民出入境人次连续4年以年均1000万的数量增长,首次突破1亿人次大关;目前已有2万多家中资企业分布在近200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人出国出境基数越来越大,中国涉外事务也大量增加,中国人遭受恐怖袭击的概率必然上升。”中央党校教授张明明说。“中国人在海外发生危险,所能求助的无非是自己的国家,对海外公民进行保护既是国家的职能也是国家的责任。”在国际法庭工作多年的国际法教授朱文奇表示。

  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陡然提速,海外公民人身安全事故此起彼伏,凸显中国公民海外安全保护与其人口流动规模不相匹配。而维护中国公民海外合法权益特别是人身安全,不但是国家的责任,也是国家形象和综合国力的体现。

  领事保护是保障海外公民安全的核心。有鉴于此,中国政府积极主动,提供海外国民切实有效的安全保障,加大领事保护投入,万万不可少。

  值得注意的是,领事保护工作与其说是海陆空总动员的“大事”,不如说是非常具体琐碎的“小事”。一份数据显示:领事保护人员与出国者比例,中国是1∶20万,美国是1∶5000,日本是1∶1.2万。数据会说话,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领事保护能力较为薄弱,领保工作资源相对有限,尤其是人员配备严重不足。

  随着中国公民赴海外人数增多,驻外使领馆的工作成几何级数增加。每位领事官员要服务超过20万人次出境中国公民,外交部门每年处理各类领保案件4万起。一位曾在东南亚工作的外交官说,做领保工作的只有他一人,他生活中有“三个不”,即“不敢生病、不好休假、不能关机”,任期内没睡过安稳觉,没休过放松的节假日。

  外交部领事司司长黄屏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表示,“我们现在正在积极的构建一个大领事工作的格局。”他感慨到,仅靠领事司领保中心的15个人,就是加上驻外使馆的这600人,也真的是很难为走出去的这1亿多中国公民提供良好的服务。

  官方领事保护绝非灵丹妙药,时间、空间、主权、法律等各种因素,导致其常常缓不济急,难以尽如人意。

  政协委员吴思科倡议:“建议海外的中国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一套完整、可操作性强、分层分级的安全风险防范工作规章制度,建立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制订企业境外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打造海外安全风险防范的完整链条,实现海外项目安全管理的制度化和体系化。”

  实际操作中,海外中资企业安保,一靠国家力量,二靠专业安保公司。织密公民海外安全网,离不开提升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打造中国版黑水公司,正逢其时!

  民营安保公司走出去

  美国有600万公民生活在海外,但每年只有6000人在海外死亡,而非正常死亡的只有600人。而这一切,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民营安保公司提供的优质服务。

  开展海外安保是西方国家的成功之道。以黑水公司为例,1997年成立之初只有美国海军特种部队“海豹突击队”的几名退役军人,“9·11”后发展一日千里,现在已成为美国最大的私人安保公司,客户包括美国国防部、国务院、跨国公司以及外国政府。曾有数十万人受雇于像黑水公司这样的私人安保公司,装备比美国正规军还精良,为参与伊拉克重建的跨国公司提供保安服务。

  西方公司做海外项目都有安全成本,一般是10%到20%,在伊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可能到25%。西方公司花重金进行安全评估,宁愿在事前花重金做足安全功课,也不愿事中不计成本和事后亡羊补牢。安全管理的特点在于事前预防,而不在于事后处理;是为企业降低成本,而不是为企业创造价值。

  走出国门的中国公司,亟待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更有必要加大安全成本预算。“不能等风险到眼前了才应对,其实更多的功课应当做在出境之前。”国际问题专家王泰平说,“从频繁发生的安全事件可以看出,我们在防患未然方面还有不少短板。”葛洲坝集团赤道几内亚分公司总经理李国民坦承:“我国很多在海外的分公司安保措施不到位,特别是防风险意识淡薄,安保措施费用只占运行成本的1%。一旦遇到突发袭击,就相当于裸露在地表的鸡蛋,相当危险。”

  一味依赖外国安保公司,成本高昂。中铁十四局阿富汗项目部就聘请了美国专业安保公司,但花费高昂;安徽外经建设集团海外子公司华安(莫桑比克)有限公司所有工地聘请当地保安24小时守卫,花费同样不少。

  华为公司去年一年海外安保费用大约1000万美元;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巨头一年安保成本更是超过20亿美元。让国人尴尬的是,“三桶油”这样的国企巨头,其海外安保也基本交给外国公司。

  一位民营集团老总坦言:“在海外投资,安保方面主要是我们和当地政府、当地保安公司进行合作,但有时,他们不但没有给我们带来保护,还给我们添乱,进行一些非法活动,这是我们感到非常痛心的,所以我也很期望中国的安保公司尽快国际化,以后我们用自己的保安公司,才会更加安心。”

  付出血的代价后,海外中企呼吁中国安保力量“走出去”。

  “有中国企业客户要求我们提供南亚某国的安全服务。客户需要我们回答的问题包括:这个省有多少人口?有多少部落?哪几个部落容易出现恐怖分子?我的人一旦被绑架,我找哪几个部落酋长说了算?我的人员如何撤离?我的车队如何跟美国领导的北约军队能够进行沟通协调等等这些东西。”国内首家风险情报公司董事长袁铁成表示,“我们的业务,就是从行动、实战方面,维护中国走出去企业的海外财产和人员安全,不是坐而论道,不是纸上谈兵。”

  “在山东华威保安集团北京办事处墙壁上,挂满在世界上最动荡地区拍摄的照片。这家公司的荣誉墙讲述着关于地缘政治和安保的现代传奇:因冒险进入全球最不友善的地区,在各地成为绑架和袭击事件受害者的中资企业,正试图降低风险。”2013年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从与巴士拉强人会面,到与尼日利亚和柬埔寨的安保部队交涉,公司大部分业务扩张都和‘走出去’政策相一致。中国安保行业肯定会像其他产业那样增长。”

  伟之杰、华信中安、德威、华威等开设海外安保业务的中国企业,都把能上战场的“退役特种兵”视作金字招牌。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一批中国“退役特种兵”,开始随着中石油等大型国企挺进高风险的海外市场。值得指出的是,西方业界人士公认:海外安保绝不等于雇佣军,更像是一门科学,大多数工作需要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来完成。

  相比年超百亿元的国内安保市场,十几家走出去的中国安保公司,在国际市场依然是蹒跚学步,羽翼未丰。从业人员流动性大、英语能力弱(甚至达不到问路要求)、外派签证不顺利、国内法律禁止公民持枪出国,持续困扰着走出国门的中国安保企业。

  全球化时代,中国企业“走出去”大势所趋。从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一直到走回来,每一步都需要安全,都需要专业的安全管理。安全是1,其他都是0,只有1有意义,0才有意义。

  海外安全挑战空前严峻,多方联动、加紧构建保护中国公民海外生命安全的“保护网”,时不我待。

  作者为中国政法大学教师

news.sohu.com false 中国经营报 https://news.cb.com.cn/html/economy_9_28550_1.html report 3408 黑色的11月20日!血在流,子弹在飞,中铁建三名高管不幸离世。马里恐怖事件,深深刺痛国人神经。中国人曾被认为是“在海外最安全的人群”。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
(责任编辑:UN652) 原标题:中企海外投资安全忧虑何解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