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记者 范凌志】截至2015年12月4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已通水近一年,工程累计分水水量21.7亿立方米,工程运行安全平稳,水质稳定达标,惠及北京、天津等十余个大中城市,提高了沿线城市的供水保证率。
然而,有民众担心南水北调通水后,会引起水价大幅上涨。《环球时报》就此采访了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的水资源短缺是由众多原因引起的,但受水区水价长期偏低、用水成本低,是造成水资源浪费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抑制了采取节水技术的经济动力。
同时,记者也了解到,南水北调工程投资大,调水线路长,调水成本高于受水区当地水资源的成本是必然的。因此,国务院要求受水区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期间加大水价改革力度,确保工程建成通水后的工程水价与当地水源价格相衔接。到目前为止,北京、天津、河北等地方的水价改革已取得显著进展,工程通水后不会出现大幅度涨价的现象。
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南水北调主体工程水价是按“保本、还贷、微利”原则确定,由工程供水成本、利润和税金构成,虽然总成本高,但调水量大,单位成本并不是很高。
二是受水区用户终端水价是由受水区多水源的综合成本(含南水北调水价)、自来水厂加工和运营成本、污水处理费、水资源费等多因素构成,南水北调水价仅是水源成本的一部分,直接影响程度较低。
三是在制定南水北调水价时,将充分考虑受水区当前的实际情况,目前还未按水资源的稀缺程度确定水价。据测算,受水区按最终用水价支付的用水费用,占居民消费总支出比重不会超过2%,仍然在居民可承受能力范围之内。
据沿线各省、直辖市有关部门统计,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以来,河南省受益人口达1400余万,河北省受益人口约500万,北京市受益人口约1100万,天津市受益人口约800万。今年,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会同相关部委对2014年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河南、湖北和陕西三省人民政府实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的情况进行了考核。考核结果表明,丹江口水库陶岔取水口、汉江干流水质达到II类,主要入库支流水质符合水功能区要求。(环球时报记者 范凌志)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