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西网讯 记者谢子玥报道:12月16日上午,“2015年全国重点网媒江西行”新闻发布会在九江修水举行。来自全国40余家网络媒体齐聚在此,来自人民网、新华网、网易、新浪、千龙网、浙江在线等40余家等知名网络媒体聚焦修水县的经济社会发展。
修水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范志斌介绍,近年来,修水紧紧围绕“争得三省九县龙头地位”为目标,决战新型工业、打造县域中心、做活旅游商贸、促进城乡一体、增进百姓福祉、谋求赶超跨越,成功克服了宏观环境趋紧、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不利影响,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今年1-11月,修水县完成财政总收入21.82亿元,同比增长11.78%。1-10月,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5.77亿元,增长23%;利用外贸投资6678万美元;外贸出口总额4.3亿美元。前三季度,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6.71亿元,增长9.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61亿元,增长12.4%。
2011至2013年,修水县连续荣获全市县域经济目标管理考评前三名;2013至2014年连续两年荣获全省目标考评三类县综合先进;连续三年获得全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先进县。
新华网的记者:最近,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吹响了脱贫攻坚的冲锋号。修水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在推进精准扶贫上有何经验、成效?如何带领全县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实现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请您谈谈下步工作措施?
修水县扶贫和移民办公室主任熊洪清:近年来,我县按照中央和省市关于精准扶贫的新部署、新要求,突出重点、合力攻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精准识别、瞄准对象,确定“扶持谁”。我们结合国家扶贫的标准,根据省里核定的基数,按照“七步法”(即农户申请、初选对象、入户调查、村级评议、审核公示、规划帮扶、审批备案)的程序,做到了户有卡、村有册、镇有簿、县有案。2014年底,全县贫困人口为34605户,105924人。二是精准分类、科学规划,指导“怎么扶”。我们根据不同类别贫困户和贫困村的致贫原因和扶贫需求编制了《修水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做到三个一(即一家一户一本台帐、一家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家一户一套扶贫措施)。三是精准施策、创新方式,注重“扶什么”。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原则,推行五种扶贫模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做到精准发力。四是精准帮扶、强化责任,落实“谁去扶”。按照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要求,落实扶贫责任,确保扶贫实效。
我县下步工作措施有以下五方面:一是加大整体移民搬迁力度,着力在改变山区居住环境上求突破。二是加大基础扶贫力度,着力在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上求突破。三是加大产业扶贫力度,着力在促进贫困群众增收上求突破。四是加大保障扶贫力度,着力在解决群体生活救助上求突破。五是加大扶贫考核力度,着力在扶贫工作的组织方式上求突破。新常态下,精准扶贫工作面临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深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有省、市、县的精心部署,我们一定能够克难攻坚、奋力拼搏,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当然,我们更希望在座的媒体朋友们能多多关注修水,在你们的平台上多多宣传修水扶贫工作!
中国江西网记者:我们进入高速修水服务区后,看到一块牌子“修水,空气都是甜的”。请问贵县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取得了哪些积极成效?
修水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范志斌:我们修水是典型的山区县,全县拥有林地面积532万亩、森林蓄积量152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2.8%,生态是修水最大的优势。
近年来,我县围绕“生态立县”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积极发展绿色工业,建成了园区污水处理厂,引导投产企业改进和革新生产工艺,推进工业园区企业低碳节能环保发展,园区企业基本达到环保要求;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坚持“三个不搞”,即高排放的项目不搞、高能耗的项目不搞、环保措施达不到要求的项目不搞,先后拒绝重污染项目16个,总投资达10亿多元。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全县种植茶叶15万亩、桑树9.4万亩、药材8万亩、油茶5万亩、经果林3万亩,先后引进了宁红茶文化产业园、桑茶饮料、南洋茶叶等一大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加速发展生态旅游业,先后引进总投资30亿元的宁州水乡旅游城、总投资20亿元的黄龙山旅游综合开发等一大批重大旅游项目,成功打造了国家AAAA级景区南崖-马家洲景区。今年1-11月,全县接待旅游人数达310万人,旅游收入达26亿元。
二是强化综合治理,着力做好生态保护文章。县财政投入1200万元开展以打击房屋乱建、垃圾乱倒、污水乱排、杆线乱拉、土地乱挖、坟墓乱葬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六乱”集中治理活动;扎实推进封山育林,全县封山育林面积366.75万亩;大力推进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39.86平方公里,荣获“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综合治理工程”称号。出台《修水县畜禽养殖业污染减排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对全县范围内的153家畜禽养殖场进行全面清理和整改,农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三是建立健全机制,着力固化生态建设成果。出台了《修水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修水县生态文明建设考评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更明确,责任落实更到位,生态建设逐渐走上了规范、有序的工作轨道。
央广网记者:修水是黄庭坚故里,前不久成功举办了纪念黄庭坚诞辰970周年系列活动。作为拥有黄庭坚、修水八贤和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等诸多历史文化名人的地方,请问贵县在历史名人资源的挖掘与保护利方面,取得了哪些积极成效?
修水县文化局局长陈拥军:修水山川秀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5000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山背文化是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代表。商封艾侯国,春秋为艾邑,有“吴头楚尾”之称。唐宋以来,修水文化繁荣,大兴书院之风,向称“文章奥府”、“濂溪弦铎之地,山谷桑梓之乡”。是北宋“诗书双绝”黄庭坚和近现代“陈门五杰”(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陈衡恪、陈封怀)的故里。自唐宋至清代,名人辈出,全县有进士209名、举人317名,诞生了以黄庭坚为首的宋元八贤(黄庭坚、徐禧、余玠、莫将、宋朝寅、祝彬、冷应徵、章鉴)、明廷双凤(周季麟、周季风)、一代帝师万承风、陈门五杰等一批历史名人。
近年来,我县大力传承和弘扬历史优秀文化,彰显名人效应,提升整体形象,增强自身吸引力和对外影响力,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提升自身形象。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先后启动了黄庭坚纪念馆扩改建、黄庭坚故居重建工程及双井·华夏进士第一村文化旅游项目的规划建设,成功申报陈宝箴、陈三立故居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争取国家项目政策和资金支持,实施了黄庭坚墓和陈宝箴、陈三立故居文物维修保护工程,极大提升了自身形象。
二是深入挖掘名人资源,扩大对外影响。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为纪念黄庭坚这位先贤,我县每十年举办一次高规格的黄庭坚诞辰纪念活动。1985年,在县城南山崖组建了黄庭坚纪念馆,现为江西省十大名人纪念馆之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百姓喜爱的江西百景”之一,由已故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题写馆名。同时还先后成立了黄庭坚书画院、山谷诗社等民间诗词、书法研究交流组织和机构。2015年11月,我县成功举办了纪念黄庭坚诞辰970周年系列活动,活动包括“黄庭坚与中国文化”学术研讨会、全国诗词大赛、首届江西“黄庭坚奖”书法作品大展、修水县文化旅游精品展及纪念黄庭坚诞辰970周年文艺晚会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150余人出席,发表和交流了黄庭坚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
三是综合利用名人效应,发展文化旅游。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加快项目建设,完善农林水利和交通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着重打造以黄庭坚故里双井和陈门五杰故里桃里竹塅为主体的名人文化和名人故里文化项目,重点突出双井的孝廉文化和竹塅的国学文化内涵。目前,黄庭坚故里双井和陈门五杰故里桃里竹塅,已成为我县人文旅游的两张名片,吸引了大量的黄氏和陈氏后裔回乡寻根祭祖,研黄研陈专家、学者、学生和政界精英、商贾名流慕名前来瞻仰凭吊。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和开发利用,深入挖掘历史名人文化资源,放大文化产业效益,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推进我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