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澎湃新闻曾报道一组《直击|流浪汉沉浸杭州“最温暖图书馆”,看书读报暂忘忧愁》。当时杭州图书馆新馆因为允许流浪人员、拾荒者入馆,也允许他们携行李入内,一时被网友赞为“史上最温暖图书馆”。
杭图新馆不仅允许流浪人员、拾荒者入馆,也允许他们携行李入内。而将杂物放于门外,则是自发行为。本组图片 视觉中国 资料
在这些拾荒者中,有一位“看书前”自发洗手的76岁老人韦思浩(当时化名为章楷),让人印象深刻,引发不少关注。不幸的是,今年11月18号晚六点,老人在雨中过斑马线时,被一辆出租车撞上,当场昏迷。在重症监护室治疗了二十多天,一直到12月13号,虽然经过医院极力抢救,但老人多个器官衰竭,仍然没能挽回生命。2014年11月9日下午,76岁的韦思浩在杭图三楼专题文献区阅览室门口。他常年将一根竹竿、两个口袋挑在肩后,穿一双被泥染黑的白色运动鞋。透过塑料袋,可以看见其中的塑料瓶和罐子。
老人实际上是一名退休教师,曾任村干部,已退休多年。因早年离婚,儿女又在外地,他一直在杭州独居。据老人的女儿吴女士说,虽然每月退休工资有五千多,但老人一直省吃俭用,捡些瓶瓶罐罐,大部分收入都用在捐资助学,从90年代的一次性捐赠三四百,到现在的三四千。
吴女士:“这些都是我父亲捐资助学的东西,都是匿名的,我们收拾遗物时才发现,之前也不知道。”
尽管衣裳难免有污渍,但韦老师的手却很干净。他解释,杭图没有规定拾荒者必须洗手,但每次看书前他都会将手洗净,“不要把书弄花了。”
由于视力不好,韦思浩在报架寻找报纸前,会将报架目录端到眼前查询,当前的架子里是否有自己喜欢的报纸。
找到了喜爱的报纸,他顾不得回到自习区入坐,站在原地就读了起来。
管理员张海清记得,韦老师几乎每周都会来两三次,尤为喜欢看时政类书籍。
虽然只能听清耳边的喊话,但长年阅读让章楷对国家大事侃侃而谈——“现在正在开APEC会”、“现在反贪腐的力度很大,还有干部顶风作案”。
2014年11月9日,杭州,走出图书馆的韦思浩,依然沿路捡拾垃圾桶里的废品。
除了吴女士简单整理的捐资助学凭证,大大小小有数十张,韦老师甚至签了遗体捐赠志愿表,身后愿意捐赠遗体和所有的可用器官。
“我一身病痛又无人照顾,时常心情抑郁,要通过看书读报暂时忘记忧愁。一看到正能量的文章,就会高兴很久。”去年记者采访结束时说到这里,韦老师的声音有些发抖。
老人生前曾希望,把骨灰撒入钱塘江或西湖。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